你會認同(否定)權威的斷言嗎?

 圖片來源:網路媒體

1919年,在美國一個農場,一場嚴重的脊髓灰質炎(俗稱小兒麻痹症)突然襲擊了一位17歲的少年,他全身陷入癱瘓,除說話和眼動外做不了任何事情。

男孩的媽媽請來了三位醫生,醫生們說,“沒有指望了,這孩子活不到明天了。”

聽了醫生的話,男孩則對自己說,“我一定不能讓醫生們的斷言實現!”

於是,第二天,醫生們驚訝的發現,這個男孩不僅活著,而且更有精神了。但他們又繼續對男孩的媽媽做了另一個殘酷的斷言:“你的兒子就算能活下來,也永遠站不起來了,他會終生癱瘓。”

同樣,這個男孩決心不讓醫生們實現這個可怕的斷言。幾年後,他不僅站了起來,還在一個夏天,獨自一人乘坐小木舟暢遊了密西西比河。

這個男孩的名字叫密爾頓·艾瑞克森,後來成為享有全球聲譽的“現代催眠之父”。他因經常奇跡般的治好了被認為“毫無希望”的病人而聞名遐邇。

儘管當時艾瑞克森還不是催眠大師,但他清醒的知道,那三個醫生在不經意間想把他們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他,他決心否定這種斷言,他成功了。接著,醫生們又發出第二個斷言——你永遠站不起來了,他同樣決心否定這個斷言,他又成功了,與第一次的否定相比,第二次的否定歷程更加艱難。一方面他要在媽媽和護工的悉心照料下不斷進行熱敷、按摩、移動四肢刺激身體等康復活動。另一方面,他進行了自我探索,與自己的內心對話。在他全然放鬆的狀態下,他的腦海裡呈現出兒時摘蘋果的畫面,這個畫面是一個真實的畫面,他小時候確實有過摘蘋果的經歷,當時他非常開心,也很享受摘蘋果的過程。他不斷在腦海中去體驗摘蘋果每一個細微的動作和身體移動的感受,幾個星期以後,他的肌肉恢復了輕度的行為能力,可以做畫面中的動作了,之後,他不斷重複這一動作,慢慢的,每當想達到什麼康復目標時,他就完全放鬆下來,聽從內心的指引,有時是一個畫面,有時是一個意象或其他,但都能引導他達到康復目標,最後他終於站起來了。

閱讀了艾瑞克森的故事,我被他那種堅韌、頑強的生命力感染了,也由衷的敬佩他在小小的年紀就敢於挑戰醫生的診斷。如果艾瑞克森聽信了三位醫生,他可能就真的站不起來,也就真的活不下去了,正因為他有堅定的意志和信念,敢於否定權威才有了之後康復的奇跡和命運的改變。

現實中的我們經常把權威人士對自己的判斷內化成自己的認知,活成別人眼中的自己,殊不知自己正在慢慢失去自我;我們也常常充當權威的角色,按照自己的經驗或意願給別人貼上這樣那樣的標籤。如果我們能像艾瑞克森一樣,敢於否定權威的斷言,聽從內心的指引,就會開啟不一樣的人生。同時,如果我們能純淨自己的心態,不對任何人、事、物妄加評判,就能還生命以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