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认同(否定)权威的断言吗?
1919年,在美国一个农场,一场严重的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突然袭击了一位17岁的少年,他全身陷入瘫痪,除说话和眼动外做不了任何事情。
男孩的妈妈请来了三位医生,医生们说,“没有指望了,这孩子活不到明天了。”
听了医生的话,男孩则对自己说,“我一定不能让医生们的断言实现!”
于是,第二天,医生们惊讶的发现,这个男孩不仅活着,而且更有精神了。但他们又继续对男孩的妈妈做了另一个残酷的断言:“你的儿子就算能活下来,也永远站不起来了,他会终生瘫痪。”
同样,这个男孩决心不让医生们实现这个可怕的断言。几年后,他不仅站了起来,还在一个夏天,独自一人乘坐小木舟畅游了密西西比河。
这个男孩的名字叫米尔顿·艾瑞克森,后来成为享有全球声誉的“现代催眠之父”。他因经常奇迹般的治好了被认为“毫无希望”的病人而闻名遐迩。
尽管当时艾瑞克森还不是催眠大师,但他清醒的知道,那三个医生在不经意间想把他们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他决心否定这种断言,他成功了。接着,医生们又发出第二个断言——你永远站不起来了,他同样决心否定这个断言,他又成功了,与第一次的否定相比,第二次的否定历程更加艰难。一方面他要在妈妈和护工的悉心照料下不断进行热敷、按摩、移动四肢刺激身体等康复活动。另一方面,他进行了自我探索,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在他全然放松的状态下,他的脑海里呈现出儿时摘苹果的画面,这个画面是一个真实的画面,他小时候确实有过摘苹果的经历,当时他非常开心,也很享受摘苹果的过程。他不断在脑海中去体验摘苹果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和身体移动的感受,几个星期以后,他的肌肉恢复了轻度的行为能力,可以做画面中的动作了,之后,他不断重复这一动作,慢慢的,每当想达到什么康复目标时,他就完全放松下来,听从内心的指引,有时是一个画面,有时是一个意象或其他,但都能引导他达到康复目标,最后他终于站起来了。
阅读了艾瑞克森的故事,我被他那种坚韧、顽强的生命力感染了,也由衷的敬佩他在小小的年纪就敢于挑战医生的诊断。如果艾瑞克森听信了三位医生,他可能就真的站不起来,也就真的活不下去了,正因为他有坚定的意志和信念,敢于否定权威才有了之后康复的奇迹和命运的改变。
现实中的我们经常把权威人士对自己的判断内化成自己的认知,活成别人眼中的自己,殊不知自己正在慢慢失去自我;我们也常常充当权威的角色,按照自己的经验或意愿给别人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如果我们能像艾瑞克森一样,敢于否定权威的断言,听从内心的指引,就会开启不一样的人生。同时,如果我们能纯净自己的心态,不对任何人、事、物妄加评判,就能还生命以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