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也是叙事的过程,我们往往忽视对自己思想倾向或者说思想底色的觉察,忽略适度地在学习和实践中去运用东西方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性。
学习知识掌握技能需要有一个过程,再从新的角度重复学习过程中就多了一点观察和思考,这让我想到 在庄子的《天道》这一篇里面,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叫“轮扁斫[zhuó]轮”。
故事大概意思是说,有一天,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制作车轮,轮扁就问齐桓公说:“请问大王读的是什么书呀?”齐桓公说:“是圣人之言。”轮扁又问:“那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当然已经死去了。”轮扁说:“那你所读的书,只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而已。”桓公说:“我读书,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议论?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没有道理可说就要处死。”轮扁说:“我是从我做的事情看出来的。砍削(木材)制作轮子,(榫头)做得过于宽缓,就会松动而不牢固,做得太紧了,又会滞涩而难以进入。(我做得)不宽不紧,从手中做出的活儿,正符合心中摸索出的规律。这种火候嘴里说不出来,但是有个规律存在其中。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岁了,还在(独自)做车轮。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死去了,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那这个故事传达了一个什么呢?
很多智者认为这个故事讲的实践的智慧是无法言传的,就像顶尖的运动员如跳水世界冠军,还有梅西,科比等,他们在比赛中往往决定比赛胜负的仅仅是一种一瞬间的感觉,但是你要他们告诉你是如何做到的,他们肯定是说不出来的。真正的智慧是一种感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心理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分寸的把握亦是如此,每个个案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也是叙事的过程,我们往往忽视对自己思想倾向或者说思想底色的觉察,忽略适度地在学习和实践中去运用东西方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性。
在东西方思想差异的研究上有著名哲学家就把这种东西思想的差异解读为西方的数和东方的度的差异,“数”是比较抽象的,比较精确的,而“度”是一种恰到好处,是一种平衡,不讲究精确性。在对比东西方文化中,其实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中文表达就比较宽泛和灵活,而英文的表达是比较精确的,比如中医是讲究全身调理,综合用药,而西医讲究的是针对性用药和治疗。那比如中国的国画、水墨画比较注重的是意境和整体的感觉,而西方的素描比较注重线条和精确性等等,关于东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不一一枚举。
在这里从“轮扁斫轮”的故事,以及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庖丁解牛”的故事等等不难看出东方思想是比较注重经验和直觉的。通过反复的练习,在实践中悟出所学各种技能之“道”,慢慢找到或归纳出有着自己地方特色的感受、操作方式和方法也是学习过程带给我们的乐趣!
最后共赏唐朝著名诗人韦应物写的《咏水精》,或许最能说明学习与实践过程中的寓意:
映物随颜色,
含空无表里。
持来向明月,
的皪愁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