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研究越来越提倡身心同治和非药物疗法,中国古人在几千年前就以形神合一的整体观来看待人体和疾病,并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现代大健康理念。大健康追求的不仅是个体的身体健康,还包含精神、心理、生理、社会、环境、道德等方面的完全健康,以达到个体身心平衡及与环境的协调统一。现代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已不仅仅停留在生理上“没有病”的片面认知了。
“精神”一词有多种诠释。在哲学范畴,精神是指过去的事和物的记录及此记录的重演;生物医学认为是人的精气元神;心理学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表象状况;而社会学认为是指人的意志,是意识的升华。
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认为精神和形体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特别是中医学认为生命活动是精神和形体统一的过程,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形神合一。所以,对于养生中医学重视的是形神共养。
那么在形、神两方面哪一个更重要呢?中医学认为神可寓形,人的精神情志可以决定人形体的运动状态,所以在形神关系中中医学认为神更重要。
中医认为五脏中心主神明,中医学中“心”的概念与内涵不同于西方医学的解剖定义,它有一套完整的脏腑理论体系。《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中医认为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因此,中医学认为养神是养生的根本,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那我们看看中医学是怎样描述人的精神活动的。中医学把人的情感称为情志,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精神心理活动的综合反应,包括五志和七情。五志就是喜、怒、忧、思、恐五种精神情绪的活动表现,七情就是喜、怒、忧、思、悲、惊、恐七种精神情绪的变化状况。根据五行学说,中医学又将五志与我们身体的心、肝、脾、肺、肾五脏相联系和对应起来。认为“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人的精神情绪的变化对人的健康影响很大,人在正常情况下的喜怒忧思悲恐惊都是正常的,情志的正常宣泄有利人体的气血协调,但情志刺激过大就会造成七情内伤,可直接伤及内脏,导致其精气代谢失常、气机紊乱而发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调控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尤为重要。
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社会因素,如职场变化、婚姻纠葛、社会事件等。环境因素,如季节变化、天文现象、异常的气候等。病理因素等,如气血失调、气机紊乱,五脏的功能活动异常会影响精神情志。反之,精神情志的失常也会反作用于五脏,从而影响五脏的生理功能而产生病变。
情志致病的条件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突然的刺激,如祸从天降,例如本人或亲密家人突然经历车祸、自然灾害等突发恶性事件。二是过大的刺激,如生离死别,最亲密的家人去世,过度的情感刺激超出了自身的调控能力。三是持久的刺激,生活中经常会有这种不太大但持续过久的刺激,如对某事过度的纠结、工作过度的劳神、长期的婚姻矛盾与纠结等。
既然非正常的情志起伏会影响我们的健康,那么如何管理和调控自身的情绪就很重要。在平时,大家更多遇到是生活工作中大事小情,易引发不太大但持续的情志波动,这就需要我们能随时管理和处理好自身的情绪,不使负性的情绪变成一种持久的刺激而影响健康。如何能有效地随时调控情绪呢?这里向大家介绍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孙思邈的六字诀。
孙思邈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享年141岁,是唐代著名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道号妙应真人。他医德高尚,重视养生,济世救人。公元682年孙思邈无疾而终。
孙思邈六字诀:嘘、呵、呬、吹、嘻、呼,分别对应于人体的肝、心、肺、肾、三焦和脾,六字诀不仅能有效调节情绪,还可调节五脏六腑,健身效果极佳,是一种身心同治的健身法。六字诀歌诀如下:
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
秋呬定收金肺润,冬吹肾水得平安。
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长呼脾化餐。
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保身丹。
做六字诀时成立正姿势站立,头正身直,双目微闭,下颏微微内收,沉肩垂肘,含胸拔背,两脚相距与肩同宽,膝盖微屈,松静站立。用腹式呼吸,深深吸气,缓缓吐出,分别作“嘘、呵、呬、吹、嘻、呼”的口型,切忌出声。此法调心健身,简单易行,随时可做,效果极佳。
现代医学研究越来越提倡身心同治和非药物疗法,而中国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以形神合一的整体观来看待人体和疾病,并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智慧不由不令人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