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是中国人最熟悉和喜爱的物品,是一种古老的吉祥物,它象征着富贵、长寿、子孙满堂,同时也是镇宅除妖、驱邪避祸的法宝。你知道葫芦为什么那么受欢迎吗?

葫芦是中国人最熟悉和喜爱的物品,是一种古老的吉祥物,生活中到处可以见到它的身影。它象征着富贵、长寿、子孙满堂。同时,因为葫芦是道家的法器,也被民众看成是镇宅除妖、驱邪避祸的法宝。葫芦为什么那么受欢迎呢?这要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说起。

盘古,又称盘古氏、混沌氏,是中国神话传说中开天辟地创造人类世界的始祖。在《三五历纪》中记载,天地混沌未开时像个鸡蛋,盘古在其中诞生了。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醒来了,睁眼一看,周围漆黑一片,他拔下自己的一颗牙齿,变成威力巨大的神斧,用它向周围劈砍。浑圆的“鸡蛋”破裂了,分成了两部分:轻而清者不断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者不断下降,变成了地。盘古就这样头顶天脚踏地诞生于天地之间。盘古在天地间不断长大,他的头在天为神,他的脚在地为圣。盘古将身体化成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流、森林草木,为人类开创了一个赖以生存的环境。这个神话告诉我们,盘古也就是混沌氏是我们人类的祖神。

围绕着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中国诞生了丰富而深邃的“混沌文化”。据学者研究,“混沌”、“浑沌”、“混沦”、“昆仑”、“囫囵”、“浑脱”、“馄饨”、“葫芦”等都是一语之转,都是不同场合、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人们对混沌的称呼(叶舒宪等,山海经的文化寻踪——[想象地理学]与东西文化碰撞,2004)。在先民的“前哲学思维”和神话思维里,这些名称都是对老子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的道的体现的一种描述。存在于实在界、想象界和象征界中,它们可以是神圣的仙境昆仑山,混沌由宇宙本原化为一座神山,山是混沌这种道的原型意象的物化形式;也可以是《山海经﹒西山经》中的“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的神——中央之帝帝江(hóng),帝江又人格化为黄帝;也可以是植物葫芦(又称瓠、壶),是混沌的自然实体,是具体而微的混沌;甚至可以是渡河用的充气兽皮船“浑脱”,兽皮船在北方民族叫“浑脱”,它与许多神话、圣物有关。“浑脱”虽然是存在于实在界的原始船,但意指渡人出苦海的渡船,它们都是神话意象中混沌的分形。

作为袖珍版的混沌——葫芦,这种植物随处可见,易于生长。宇宙诞生前的混沌状态虽不可用语言准确描述,但先民们还是将圆浑、内部暗黑不可见、中空而又有所蕴涵的状态用来比拟混沌状态。因葫芦有上下两个腔,恰似混沌初开时清阳之气上升、浊阴之气下降形成的天地两个世界,这种中空而多子的植物被用来当成了混沌的符号。在中国本土文化——道家文化中,修炼的人和神仙都随身携带葫芦。葫芦是道家的无上法器,具有大神通。

《后汉书》中有一则故事,说有个名为费长房的人,是一名市场管理员,见到一个老翁每天挂了个葫芦(壶)卖药,收市后取下葫芦就跳进去不见了。别人都没看见,只有费长房在楼上看见了。他知道是遇到神人了,于是买了酒肉去求老翁,要跟他学道。在他的一再请求下,老翁取来葫芦,问费长房是否敢跟他跳进去,费长房于是随老翁跳进了葫芦,发现葫芦里是仙山琼阁,别有洞天,进入了一个美妙的世界。费长房在葫芦世界中跟老翁学了十多天后回到现实世界,后来他成为一代名医。后世称那位卖药的老翁为“壶翁”或“玄壶子”,称行医为“悬壶济世”,仙境又称“壶中天地”。因此,葫芦的神奇就更加广为流传。

葫芦寄托了人们对盘古(混沌氏)崇敬,是道显的符号。它被看作是道的化生,宇宙的微缩,体现了先民对道的追求,对原初美好的向往和返本归真的渴望。《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修道之人佩戴葫芦——这种祖神的物化物,是提醒自己修炼勿要懈怠,须臾不可离道。自然在百姓的心目中,葫芦就是福禄万代、驱邪避祸的吉祥之物。

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上,葫芦这种“混沌文化”的具体对象,引来众多文人墨客和艺术家的青睐,留下了丰富的作品。尤其“葫芦”与“福禄”谐音,更为普通百姓所喜爱,且葫芦多子,寓意子孙昌盛。葫芦不仅是福寿绵长的象征,而且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吉祥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