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一谈到“勇”人们就会想到孔武有力的项羽、张飞之辈,但苏东坡在《留侯论》中却是这样说的“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也就是说古代能称得上英雄豪杰的人,必然有超乎一般人的控制能力。能称得上大勇的人,突然面临打击而不惊慌,无故遭到羞辱而不发怒。这样的人具有常人所不具备的素质和博大的胸怀,并且具有远大的志向和长远的眼光。

图片来源:北京德亨中医药科学研究院

张良,字子房。汉初三杰之一,战国末期韩国国相之子。韩国灭亡后,他心怀亡国亡家之恨,一心反秦,弟死不葬,散尽家资,找到一个大力士计划对秦始皇进行刺杀,结果刺杀未遂而逃亡。

一天,张良在沂水圯桥头遇到一位衣着简陋的老人,老人见到张良就故意把鞋脱落桥下,并且态度傲慢地指使张良去桥下捡鞋。张良愕然,但还是替老人把鞋捡上来了。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替他穿上,张良膝跪于前,恭恭敬敬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即大笑扬长而去。老人走后一会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并约张良五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张良恭敬地应诺。

五天后的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谁知老人已等在桥头,见张良到来斥责道:“与老人相约为何迟到,五日后再来!”说罢离去。结果第二次张良又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他经受住了老人的考验,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人,当即传授张良《太公兵法》。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圯上老人”。后来,张良辅佐刘邦定鼎汉室江山被封为留侯。朝局稳定后,张良就自请告退,专心修道,张良逝后谥为文成侯。

图片来源:lszj.com

苏东坡在《留侯论》中对张良的经历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什么样的人能被称为大勇者。

自我控制力

大勇者首先具有高度的自我控制力,就是苏东坡说的“过人之节”,一个人要能掌控并节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才能成就大事。

张良年青时适逢国破家亡,当时的他缺乏忍耐之心,按捺不住地要去报仇。结果,行刺秦王的不理智行为使他处于极危险的境地,没有象荆轲、聂政那样当即身首异处已属侥幸。经过磨砺后的张良慢慢成熟起来,黄石公以履试探张良,看到他能克制自己,有谦退礼让的大忍之心,具有担当大任的德行和成就大事的素质,于是传授他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秘法。这样才有了张良的不世之功。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给每个儿童他们喜欢吃的棉花糖。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也可以15分钟后再吃,那样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

图片来源:网络媒体

米歇尔对这些儿童进行了跟踪调查直到他们35岁以后。调查结果表明无论在青春期还是成年以后,能够等待的孩子都比马上吃糖的孩子要成功,表现要好。

这项实验说明,有忍耐力和节制能力的人更容易成功。如今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许多家长生怕孩子吃亏、吃苦,从小就在物质上尽力地满足孩子,并且盼望着孩子长大后过上无忧无虑的富足生活。殊不知家长对孩子的“及时满足”使孩子丧失自我控制能力,长大以后心理素质差,适应能力弱。如今社会上出现大量的“啃老”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本身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他们在孩子幼小时就控制不住“望子成龙”的欲望,不愿等待,耐心地给孩子一个成长的过程,而是立刻要看到自己孩子比别人强。要知道,孩子的人生很长,起跑线不是终点,西方有句名谚“谁能笑到最后,才是笑得最好”,也是说坚持和忍耐才是成功的关键。如何让孩子长大成人、成材,让孩子具有应对变幻莫测的世事的能力,成长为家长们希望中的社会精英,也就是东坡先生所说的“豪杰之士”,我们需要学习东坡先生的智慧,他看到了“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