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一談到“勇”人們就會想到孔武有力的項羽、張飛之輩,但蘇東坡在《留侯論》中卻是這樣說的“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也就是說古代能稱得上英雄豪傑的人,必然有超乎一般人的控制能力。能稱得上大勇的人,突然面臨打擊而不驚慌,無故遭到羞辱而不發怒。這樣的人具有常人所不具備的素質和博大的胸懷,並且具有遠大的志向和長遠的眼光。

圖片來源:北京德亨中醫藥科學研究院

張良,字子房。漢初三傑之一,戰國末期韓國國相之子。韓國滅亡後,他心懷亡國亡家之恨,一心反秦,弟死不葬,散盡家資,找到一個大力士計畫對秦始皇進行刺殺,結果刺殺未遂而逃亡。

一天,張良在沂水圯橋頭遇到一位衣著簡陋的老人,老人見到張良就故意把鞋脫落橋下,並且態度傲慢地指使張良去橋下撿鞋。張良愕然,但還是替老人把鞋撿上來了。隨後,老人又蹺起腳來命張良替他穿上,張良膝跪於前,恭恭敬敬地幫老人穿好鞋,老人即大笑揚長而去。老人走後一會又返回橋上,對張良讚歎道:“孺子可教矣。”並約張良五日後的淩晨再到橋頭相會,張良恭敬地應諾。

五天后的雞鳴時分,張良急匆匆地趕到橋上。誰知老人已等在橋頭,見張良到來斥責道:“與老人相約為何遲到,五日後再來!”說罷離去。結果第二次張良又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張良索性半夜就到橋上等候。他經受住了老人的考驗,其至誠和隱忍精神感動了老人,當即傳授張良《太公兵法》。這位老人就是傳說中的高士黃石公,亦稱“圯上老人”。後來,張良輔佐劉邦定鼎漢室江山被封為留侯。朝局穩定後,張良就自請告退,專心修道,張良逝後諡為文成侯。

圖片來源:lszj.com

蘇東坡在《留侯論》中對張良的經歷進行了分析,總結出什麼樣的人能被稱為大勇者。

自我控制力

大勇者首先具有高度的自我控制力,就是蘇東坡說的“過人之節”,一個人要能掌控並節制自己的情緒和欲望才能成就大事。

張良年青時適逢國破家亡,當時的他缺乏忍耐之心,按捺不住地要去報仇。結果,行刺秦王的不理智行為使他處於極危險的境地,沒有象荊軻、聶政那樣當即身首異處已屬僥倖。經過磨礪後的張良慢慢成熟起來,黃石公以履試探張良,看到他能克制自己,有謙退禮讓的大忍之心,具有擔當大任的德行和成就大事的素質,於是傳授他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秘法。這樣才有了張良的不世之功。

20世紀6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蜜雪兒設計了一個著名的關於“延遲滿足”的實驗。研究人員找來數十名兒童,給每個兒童他們喜歡吃的棉花糖。研究人員告訴他們可以馬上吃掉棉花糖,也可以15分鐘後再吃,那樣可以再得到一顆棉花糖做為獎勵。

圖片來源:網路媒體

蜜雪兒對這些兒童進行了跟蹤調查直到他們35歲以後。調查結果表明無論在青春期還是成年以後,能夠等待的孩子都比馬上吃糖的孩子要成功,表現要好。

這項實驗說明,有忍耐力和節制能力的人更容易成功。如今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許多家長生怕孩子吃虧、吃苦,從小就在物質上盡力地滿足孩子,並且盼望著孩子長大後過上無憂無慮的富足生活。殊不知家長對孩子的“及時滿足”使孩子喪失自我控制能力,長大以後心理素質差,適應能力弱。如今社會上出現大量的“啃老”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認為“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家長本身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他們在孩子幼小時就控制不住“望子成龍”的欲望,不願等待,耐心地給孩子一個成長的過程,而是立刻要看到自己孩子比別人強。要知道,孩子的人生很長,起跑線不是終點,西方有句名諺“誰能笑到最後,才是笑得最好”,也是說堅持和忍耐才是成功的關鍵。如何讓孩子長大成人、成材,讓孩子具有應對變幻莫測的世事的能力,成長為家長們希望中的社會精英,也就是東坡先生所說的“豪傑之士”,我們需要學習東坡先生的智慧,他看到了“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