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給了人們帶來了更廣闊的思維空間和更多解決問題的路徑,反思也讓人們學會了以更加開放的立場去看問題。
在科學思想占主導的今天,人們已經發現科學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連許多科學家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因為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緣故,我對這個問題特別地關注。雖然現代科技很發達,但有時我對於現代科學在處理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呆板與無能感到很無奈。我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和敘事心理學時,發現中國古人在生產生活中所運用技術是與現代科學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與研究路線,這引發了我的思考。
我曾經讀過著名物理學家保羅•大衛斯的《上帝與新物理學》一書,他在書中寫到:“科學侵入了我們的生活、我們的語言和宗教,但這並不是在理智層面上的入侵。絕大多數的人對科學的原則不理解,而且也不感興趣。科學仍然是一種巫術,投在科學的實踐者們身上的目光是恐懼與懷疑參半的。”我認為保羅的敘述表達了,雖然科學充斥了我們現代生活的許多方面,但這並不是理智層面上的東西,因此人們的理智對此進行了反思。
正如後現代主義所宣導的,所有的知識、概念和理論都是社會文化建構的產物,都是特定的和情境性的。將知識放到社會背景之中,任何知識都是人際互動和社會建構的產物。我想這種將知識,包括科學知識,放到文化社會背景之中去看,強調多元主義的思維方式,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觀不謀而合。這樣能讓人們更好地理解科學知識,甚至為科研工作者也提供了更加開闊的思路。而科學的各種定義、定律和理論都是一種語言結構。在做科學研究時,科學似乎是純物理的、摒棄人的因素的,尤其是排除人的主觀性的。可是作為科學研究成果的知識而言,它也是人際互動和社會建構的產物。這樣看來並不會存在一種鐵定不變的知識和所謂絕對的真理。
敘事心理療法是後現代主義思潮下產生的,後來發展為敘事學,人們更加相信科學不是看世界的唯一視角,而只是其中的一個視角。反思給人們帶來了更廣闊的思維空間和更多解決問題的路徑,反思也讓人們學會了以更加開放的立場去看問題。
在學習敘事心理學時,尋找例外是其關鍵的技術,我對這一點的體會尤為深刻。每一個人所講的每個故事的背後都有它特定的背景、人物、關係等因素,都不是傾聽者可以用自己的價值觀去簡單判斷的,並不存在一種鐵定不變的絕對標準。如在古代人們看到“”圖形時,一定會認為是一種果實——蘋果,被咬了一口的蘋果,而現在很多人看到後首先想到的是蘋果公司。這就是不同的社會背景所建構出來的同一符號所代表的不同知識。
然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反思是早就有的思維方式,在中國的歷史中顯示出了中國古人超乎尋常的智慧。比如童子尿可入藥,它就不僅僅只是一種排泄物。糯米也不僅僅是食物,也可以用來製作灰漿,用於壘牆。很多的東西都可以起到現代人看起來是不可思議的作用,展示了不同於現代人思想的可能性。而這種找到例外的能力正是創新性的源泉所在。
在學習傳統文化和心理學的過程中,使我更加深入地瞭解了後現代主義的理念,接觸了更多思維方式,讓自己的心理更具靈活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