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越來越提倡身心同治和非藥物療法,中國古人在幾千年前就以形神合一的整體觀來看待人體和疾病,並在生產生活的實踐中總結出許多寶貴經驗。

圖片來源:網路媒體

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現代大健康理念。大健康追求的不僅是個體的身體健康,還包含精神、心理、生理、社會、環境、道德等方面的完全健康,以達到個體身心平衡及與環境的協調統一。現代人們對“健康”的理解已不僅僅停留在生理上“沒有病”的片面認知了。

 “精神”一詞有多種詮釋。在哲學範疇,精神是指過去的事和物的記錄及此記錄的重演;生物醫學認為是人的精氣元神;心理學是指一個人的心理活動的表像狀況;而社會學認為是指人的意志,是意識的昇華。

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都認為精神和形體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特別是中醫學認為生命活動是精神和形體統一的過程,這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形神合一。所以,對於養生中醫學重視的是形神共養。

那麼在形、神兩方面哪一個更重要呢?中醫學認為神可寓形,人的精神情志可以決定人形體的運動狀態,所以在形神關係中中醫學認為神更重要。

中醫認為五臟中心主神明,中醫學中“心”的概念與內涵不同於西方醫學的解剖定義,它有一套完整的臟腑理論體系。《素問▪靈蘭秘典論》:“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中醫認為心為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在五行屬火,起著主宰生命活動的作用。因此,中醫學認為養神是養生的根本,正如《黃帝內經》所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那我們看看中醫學是怎樣描述人的精神活動的。中醫學把人的情感稱為情志,它是人在接觸和認識客觀事物時精神心理活動的綜合反應,包括五志和七情。五志就是喜、怒、憂、思、恐五種精神情緒的活動表現,七情就是喜、怒、憂、思、悲、驚、恐七種精神情緒的變化狀況。根據五行學說,中醫學又將五志與我們身體的心、肝、脾、肺、腎五臟相聯繫和對應起來。認為“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悲,腎在志為恐”。人的精神情緒的變化對人的健康影響很大,人在正常情況下的喜怒憂思悲恐驚都是正常的,情志的正常宣洩有利人體的氣血協調,但情志刺激過大就會造成七情內傷,可直接傷及內臟,導致其精氣代謝失常、氣機紊亂而發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調控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尤為重要。

影響情志變化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社會因素,如職場變化、婚姻糾葛、社會事件等。環境因素,如季節變化、天文現象、異常的氣候等。病理因素等,如氣血失調、氣機紊亂,五臟的功能活動異常會影響精神情志。反之,精神情志的失常也會反作用於五臟,從而影響五臟的生理功能而產生病變。

情志致病的條件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突然的刺激,如禍從天降,例如本人或親密家人突然經歷車禍、自然災害等突發惡性事件。二是過大的刺激,如生離死別,最親密的家人去世,過度的情感刺激超出了自身的調控能力。三是持久的刺激,生活中經常會有這種不太大但持續過久的刺激,如對某事過度的糾結、工作過度的勞神、長期的婚姻矛盾與糾結等。

既然非正常的情志起伏會影響我們的健康,那麼如何管理和調控自身的情緒就很重要。在平時,大家更多遇到是生活工作中大事小情,易引發不太大但持續的情志波動,這就需要我們能隨時管理和處理好自身的情緒,不使負性的情緒變成一種持久的刺激而影響健康。如何能有效地隨時調控情緒呢?這裡向大家介紹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孫思邈的六字訣。

孫思邈是中國古代著名醫學家,享年141歲,是唐代著名醫藥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為“藥王”,道號妙應真人。他醫德高尚,重視養生,濟世救人。西元682年孫思邈無疾而終。

孫思邈六字訣:噓、呵、呬、吹、嘻、呼,分別對應於人體的肝、心、肺、腎、三焦和脾,六字訣不僅能有效調節情緒,還可調節五臟六腑,健身效果極佳,是一種身心同治的健身法。六字訣歌訣如下:

春噓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閑。
秋呬定收金肺潤,冬吹腎水得平安。
三焦嘻卻除煩熱,四季長呼脾化餐。
切忌出聲聞口耳,其功尤勝保身丹。

做六字訣時成立正姿勢站立,頭正身直,雙目微閉,下頦微微內收,沉肩垂肘,含胸拔背,兩腳相距與肩同寬,膝蓋微屈,松靜站立。用腹式呼吸,深深吸氣,緩緩吐出,分別作“噓、呵、呬、吹、嘻、呼”的口型,切忌出聲。此法調心健身,簡單易行,隨時可做,效果極佳。

圖片來源:網路媒體

現代醫學研究越來越提倡身心同治和非藥物療法,而中國古人早在幾千年前就以形神合一的整體觀來看待人體和疾病,並在生產生活的實踐中總結出許多寶貴經驗,中國傳統文化所蘊含智慧不由不令人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