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
蘇東坡在《留侯論》中說到“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並且從多個角度論述了留侯張良正是這樣的大勇者。
張良在母國韓國滅亡後,心懷國仇家恨,不顧一切地刺殺秦始皇。刺殺失敗後收斂性情,經過“圯上老人”黃石公“墮履”的考驗,得授《太公兵法》。在楚漢相爭時運籌帷幄,輔助劉邦平定天下,被封留侯。
張良之所以為後世所推崇,首先是因為他具有過人的自我控制能力(見《留侯論》新見(一)),不僅如此,張良還具有大忍之心和博大的胸懷,並且具有遠大的志向和長遠的眼光。
上善若水,以柔克剛
蘇東坡認為大勇者是具有海納百川的氣度和能夠理解和包容一切的。張良在黃石公有意折辱他時,表現出來謙下禮讓;楚漢相爭初期項羽勢大,張良勸劉邦避其鋒而養晦,最後項羽自刎烏江;韓信自請封王時,張良勸劉邦隱忍允諾,最終劉邦成功地統一了江山。張良和劉邦都是具有大忍之心和博大胸襟的人,因此能成就大事。
具有同樣品德的還有羋月。在《羋月傳》中,秦王稷登基之初,內有諸公子及惠文後作亂,外有各國聯軍壓境。在這內外交困、岌岌可危之時,羋月“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從容地背負了駡名,接受各諸侯國提出的割讓國土要求,團結曾經反對過她的人,成功渡過了聯軍壓境的危機。在外患解除、內亂平定後,她以太后之尊雪夜登門拜訪樗裡子,羋月對樗裡子說:“我雖出身王族,卻一直被人踩在腳下,一無所有;我不墨守成規,也不懷挾偏見;我既能一決生死,又能一笑泯恩仇。”,其胸襟和氣度讓有“智囊”之稱的樗裡子徹底臣服,甘願為羋月所用。
正如《孔子問禮》中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孔子答道:“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 水能處穢、處下是它能包容、不顯示自己。但水卻能以柔克剛,滴水穿石,處險無礙,遇難呈祥,羋月正是這樣的人。她具有超乎尋常的大忍之心和包容力——“此其所挾持者甚大”,正如水之柔德。所以她能統攝各種勢力為秦國所用,共同朝著強秦的目標前進,為秦王稷的執政乃至她的玄孫秦始皇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是一位大德、大勇之人。
平定江山、治理國家需要大勇者,家庭生活也是如此,家庭是小社會,社會是大家庭,其相處之道是一樣。人人都羡慕錢鐘書和楊絳和美的夫妻感情,錢鐘書動手能力差,每每弄壞了事情,楊絳都寬容體貼地安慰他“不要緊,我會修”。夫妻二人琴瑟和諧,非常美滿。楊絳的一生無論發生什麼她都從容、溫柔地對待。她是被尊為中國最後一位“先生”的女性。
據報導,近年來中國的離婚率呈上升趨勢,雖然原因眾多,但不乏夫妻之間一言不合就鬧離婚的,也有與家庭成員交惡而鬧離婚的。這樣不僅會對自己、對孩子、對親人造成傷害,更有甚者釀成不可挽回的悲劇。如東坡先生所言:“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人人都追求美好的生活,但徒有其志卻缺乏包容心的人——“不能下人者”,就象荊軻、聶政一樣。這樣的人不計後果、泄一時之憤,是“匹夫之剛”,不能長久,也得不到美好。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這不是懦弱,而是一種以柔克剛的智慧。
心理學家佛洛德發現,孩子在經歷了一件痛苦或者快樂的事件之後,會在以後不自覺地反復製造同樣的機會,以便體驗同樣的情感。佛洛德把這種現象稱為強迫性重複。在人際關係中,強迫性重複為一個人小時候形成的關係模式的不斷複製。因此,家庭環境和大人的行為會對孩子的人格產生重大的影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原生家庭的模式會深深地刻在他的記憶中,他長大後的行為會重複著原生家庭的模式。這就是中國老話說的言傳身教和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一個具有和諧氣氛的家庭至少可使三代人幸福,可以使老人安享晚年、使夫妻和睦、使子女擁有美好的前程。而子女是未來新家庭的妻子或丈夫,這樣薪火相傳,家族必定興旺,家和萬事興。
所以,無論是追求家庭的幸福還是事業的成功,都需要有大勇者的素質,就是有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包容心,也就是東坡先生所說的“過人之節”和“所挾持者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