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怎樣對待“老了”?

最近連續發生兩件事,引起自己的覺察與反思。

其一,我到一位好朋友開的珠寶店小坐,他剛剛買了新的4KG裝乾粉滅火器,我就順手提起來幫他檢查了一下,看看生產合格證、有效期等,還順勢把桶翻過來看了一下底部鑄鐵是否均勻。看見我的一串動作,他突然發問:“大姐,你今年多大歲數了?”我看了他一眼,清楚的回答:“過完生日就七十了。” 他緊接著說:“那你真棒,你拿這個桶一點都不費勁。像我對門的女老闆才六十多歲,比你年輕,已經不能手提重物了 。”

其二,一天到一個朋友家,告辭出門時,突然感覺防盜門外被什麼東西擋住了,推不動,使勁才推開。出門一看,門外堆滿快遞,其中一袋20斤重的糧食橫在門口,另外一袋擔在橫著擋門的那袋上,有40斤重物堵住門。於是我彎下腰去收拾一下,當碼垛袋子時,朋友跟我說:“你腿用不上勁,這一袋20斤呢,我幫你拿”。

這兩個現象是,一個朋友誇我70歲了,還能拿起十斤以上重的滅火器。另一個是怕我腿吃不上勁,拿20斤重的袋子時幫一把。這背後都帶著他們關心和鼓勵的善意。但也恰恰是這種善意,讓我看到了一種導向,人們思想中固定了老年就是人衰老了的概念。他們說的話,代表著社會話語對人的衰老形成的一種潛移默化的認知與規範。人們自然而然的認為,到了一定年齡,人就會因為機能減弱而表現為力量喪失,動作遲緩,於是進入一種對老人的固定不變的認知與對待。從尊老愛幼及和睦社會人際關係角度講,這種善意值得尊重。但從被定義為老人的個體和改變社會環境來講,認清善意背後的思維方式,突破觀念的邊界,從我做起,破除“人老了”、“沒勁了”,以及“現在幹體力活要適可而止”,和“腿腳不利索了影響動作”等等潛意識,在接受朋友的鼓勵和幫助時,主動走出“衰老”的牽引與擠壓,清醒的活在當下刻不容緩。

反思中我看到,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和研究手段的多樣化,很多科學家敢於觸及前沿,不斷突破,加速人類認知的飛躍。“衰老是一個被灌輸的概念”引人注意,曾獲得美國心理學會公共心理學傑出貢獻等大獎的哈佛大學艾倫·朗格教授為此研究追蹤幾十年,她1979年就做了倒轉時鐘的“時空膠囊”實驗,把七八十歲的老人安排進二十年前的環境生活一星期,要求他們以二十年前的心態、思考、行為生活在其中。一周後的測試結果顯示,實驗組的老人關節更加柔韌,手腳更加敏捷,在智力測試中比同齡對照組得分更高。實驗證明,在外界環境改變的暗示下,老人能夠被激發出主動性來,進行時空轉換和時空逆轉,突破衰老。“如果我們不將‘變老’看成是一種時間的流失,一條單向下坡路。而是一個時間的過程,一種自然的變化,我們會發現年老的許多好處”。朗格教授解釋她的研究與傳統心理學的差異是,傳統心理學研究是什麼,而她研究可能是什麼。這帶給我們經典“雙縫實驗”中在沒有外來因素干涉時,物質波狀存在的意象,而讓衰老的概念破相。

同樣,中國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教授、以及某些天體物理學家從微觀、宏觀以及不同學科的視角,提出宇宙中從來不存在時間的概念,認為“時間就是運動就是空間”,也讓我們腦洞大開,促使我們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與宇宙,改變衰老等等僵化的觀念。

愛因斯坦曾經在狹義相對論中認為,時間是人類的一種錯覺,並且時間並不具備普遍意義。我們不妨尋找一下人類錯覺的初起。當代法國哲學家、心理學家拉康的“鏡像理論”給出的答案是,透過鏡像理論我們可以看見人的錯覺被灌輸形成的後天過程。鏡像理論認為人的認知,從嬰兒分離母體後,就像一面鏡子一樣不斷的接收外界的資訊,對於母親、家人的態度、周圍的環境不斷感受,強化認知,嬰兒在不斷感受中獲得自我的認同,形成了自我意識和自我與他人的邊界,在不斷積累中完成了自我意識的建構。所以鏡像理論中的鏡子就是人的一生自我對外界事物的投射、內化與接受。鏡子裡看到的就是以往自己認知的全部內化進來的東西,衰老的概念形成也是這樣得來。

但是,我們在感受中獲得的認知,是片面而局限和非常個性化碎片化缺乏整體性的,像盲人摸象般是自我感受的錯覺而不具備普遍意義。如施一公教授說,“我們現在可以看見的只有百分之四的宇宙空間存在形式,而百分之九十六你既看不到也感覺不到,所以我們瞭解的世界不是客觀的,而是主觀的世界。”就在可見的少到百分之四的宇宙空間存在形式中,更小的是每個人的感知世界還在分化而各自不同。唯一相同的是,形成的錯覺被無數次重複強化放大紮根在思想中內化為人的觀念,使人深信不疑而受它控制。這樣看來,人類的精英共同努力證明著人一直生活在錯覺中,讓我們重新建立與真實宇宙同在的正信。當內化的衰老觀念外化出來控制人的思想和行為時,當人們以此為底層邏輯對他人表達善意時,其實是無意識的不斷重複衰老的錯覺,不斷讓自己與他人固有的思維方式表達出來,完成衰老概念的外化及與身體的衰老形態的交互過程。一旦認為自己“老了”,那就真的“老”出樣來了。因為是那個錯覺出來控制身體走向衰老與死亡,自己在為錯覺買單。

圖片來源:網路媒體

反思後自己變得輕鬆了,看見那些在思想中蟄伏多年的衰老的錯覺被曝光而煙消雲散。體會到要什麼樣的七十歲在於自己的一念之差。人生百年,不要活在社會話語和他人的目光裡,不要被各種條條框框所束縛,不要活在觀念中。孔子七十歲而從心所欲,得自然境界。我們七十歲從內向外堅定正信,覺察自己,剔除錯覺,在日常生活中獲得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