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是一種能力,是一種心態,更是一種選擇。寬容是歷經風雨後的從容與豁達,更是一種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智慧與成熟。
今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一個讓世界為之肅然起敬的日子(11.16)——國際寬容日。您瞭解國際寬容日的由來嗎?您認為寬容與您的心身健康有關係嗎?
由於全球化及大量移民等因素的影響,人們對於不同文化缺乏寬容,不能接受與自己不同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由此出現民族之間、宗教之間、不同文化之間的矛盾、衝突、仇恨甚至戰爭。因此,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使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間加強理解、和諧共處,成為了一個全球性的問題。為此,聯合國大會決定將1995年定為“國際寬容年”。1995年11月16號,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8屆大會上通過了《寬容原則宣言》,宣佈每年11月16號為“國際寬容日”,到今天已整整二十二年了。
什麼是寬容?
《說文解字》中對“寬”的解釋是“屋寬大也”。“容”字的甲骨文是一個洞穴裡開著一扇窗,表示遠古祖先在山洞、岩穴中挖孔鑿窗用以棲身,之後慢慢演變為不僅用於居住還可以存放東西,所以就有了寶蓋頭,下面有一個“穀”字,把穀子裝進屋子裡。
我們常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厚德載物,雅量容人。人與人之間因生活環境、生活方式、思維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以及人生觀、價值觀等的差異,出現矛盾、衝突在所難免。因此,要想立身處世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有清濁並容的雅量,寬恕包容,善於與不同的人、事、物打交道,這是我們立身處世的基本態度,也是一個人事業成功所必須具備的心理素質。
古今中外成功之士大凡都有包容的氣度。
齊桓公寬容了管仲,成就了齊國霸主的大業;藺相如對廉頗的包容成就了“將相和”的佳話;唐太宗李世民對魏征的包容成就了“貞觀之治”的盛世。韓信未發跡時受過“胯下之辱”,但在成為劉邦的大將軍之後,見到當初侮辱自己的地痞無賴時卻能不計前嫌,任命他為巡城校蔚。
一代名臣左宗棠從小擅長棋藝,一次出征前看到街邊有一老人,以“天下第一棋手”自稱,便上前挑戰,結果老人連輸幾盤,於是左宗棠命老人把招牌當場砸了。當左宗棠凱旋歸來時,看見那位老人的招牌還在,不禁大怒,於是又上前挑戰,可這回卻被老人打得落花流水。
左宗棠不解,問老人原因,老人說,上次我知你是大將軍,將要出征,我不想有損你征戰的信心。左宗棠大悟,感慨萬分。老人有如此胸襟,自己卻因一點小事大放狂言,自愧不如。從此不再高傲自大,而是以寬闊的胸懷對待周圍的人和事,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和贊許。
馬克吐溫說過“一隻腳踩扁了紫羅蘭,它卻把香味留在了你的腳上,這就是寬容。”
美國前總統林肯幼年曾在一家雜貨店打工,一次因為顧客的錢被前一位顧客拿走,顧客與林肯發生了爭執。雜貨店的老闆為此開除了林肯,老闆說:“我開除你是因為你令顧客對我們店的服務不滿意,由此我們將失去許多生意,顧客就是我們的上帝,我們應該學會寬恕顧客的錯誤。”
許多年後,林肯當上了總統,他在提起此事時說:“我應該感謝雜貨店的老闆,是他讓我明白了寬恕是多麼重要。”這件事對林肯的影響使他不僅對親人、朋友寬容,對政敵也同樣如此。林肯的做法終於引起一位議員的不滿,這位議員說:“你不應該試圖和那些人交朋友,而應該消滅他們。”林肯卻微笑著回答:“當他們變成我的朋友,難道我不正是在消滅我的敵人嗎?”
可見,襟懷大度的人在利益得失面前不斤斤計較,而是高瞻遠矚,以國家大業為重;在對手面前,在政敵面前不耿耿於懷,而是化敵為友,虛懷若谷。
寬容與我們的心身健康有什麼關係?
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獎得主伊莉莎白等人總結出的長壽之道是:人要活百歲,合理膳食占25%,其它占25%,而心理平衡的作用占到50%!“壓力激素”會損傷身體。“壓力”在心理學上被稱作“應激”,壓力本是物理學上的一個概念,但被心理學所引用,形成了心理應激的概念,即指一個系統在外力作用下,竭盡全力對抗時的超負荷過程,比如人體就包括心理應激和生理應激。
心理學研究發現:一個人在大發雷霆時,身體產生的壓力激素,足以讓小鼠致死。因此,“壓力激素”又稱“毒性激素”。
《黃帝內經》中說“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結,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所以醫病先醫“心”。
現代醫學發現:癌症、動脈硬化、高血壓、消化性潰瘍、月經不調等,人類65%—90%的疾病與心理的壓抑感有關。因此,這類病被稱為心身性疾病。
如果人整天焦躁不安、發怒、緊張等,令壓力激素水準長時間居高不下,人體的免疫系統將受到抑制和摧毀,心血管系統也會由於長期過勞而變得格外脆弱。另外,當一個人的情緒不爽、生氣鬱悶的時候,會影響肝的疏泄,而出現肝和肝經氣滯血結的情況。
“不生氣就不生病”,這句話是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郝萬山50年從醫經驗的總結。郝教授曾說“你看好多人,到處都抱怨,看啥都不順眼。國家怎麼這個樣子,社會怎麼這個樣子,單位怎麼這個樣子。回到家就抱怨,家裡人怎麼這個樣子,抱怨就是一種負向情緒。世界衛生組織統計,90%以上的疾病都和情緒有關。嘿,只要我們把控好情緒這個關,我們就可以不得病,不得大病,少得病,晚得病。”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診斷學博士羅大倫就曾多次提到他用《金剛經》治癒抑鬱症的案例。他從中醫的角度去分析《金剛經》可以治療抑鬱症的原理時說:“中醫自古就重視情緒的調理,認為不良情緒導致身體出問題,這叫七情內傷。所謂七情,是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情會傷五臟,會令氣機紊亂。
那麼,什麼能化解這七情呢?我認為是慈悲心。為什麼呢?因為七情都是為自己而起,比如我獲得某物會喜,別人侵犯我的利益我會怒,我為了獲取某物會憂思,我失去某物會悲,我要受到傷害會恐驚。歸根到底,七情致病都是圍繞著一個‘我’字放不下。而慈悲心是放下自己,看到眾生的痛苦,願意為解除這種痛苦去努力。此時,把‘小我’放下了,七情無處落腳,於是煙消雲散。”
其實,“放下”本身就是包容的體現,放下是一種能力。
前南非總統曼德拉在獄中服刑了27年,他在總統就職典禮上的一個舉動震驚了整個世界,那天年邁的曼德拉緩緩站起身,恭敬地向3個曾關押他的看守致敬。後來,他向朋友們解釋說,自己年輕時性子很急,脾氣暴躁,正是在獄中學會了控制情緒才活了下來。他的牢獄歲月給了他時間與激勵,使他學會了如何處理自己遭遇苦難的痛苦。他說,感恩與寬容經常是源自痛苦與磨難的,必須以極大的毅力來訓練。
他說起獲釋出獄當天的心情:“當我走出囚室,經過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傷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其實仍在獄中。”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曼德拉雖然經歷了那麼多精神和肉體上的痛苦與磨難之後,仍能以95歲高夀離開人世的原因吧。
寬容是一種能力,是一種心態,更是一種選擇。寬容是歷經風雨後的從容與豁達,更是一種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智慧與成熟。
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世界寬容日,願我們都擁有一顆寬容的心!寬容不止在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