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與實踐的過程中,也是敘事的過程,我們往往忽視對自己思想傾向或者說思想底色的覺察,忽略適度地在學習和實踐中去運用東西方兩種不同思維方式的差異性。

學習知識掌握技能需要有一個過程,再從新的角度重複學習過程中就多了一點觀察和思考,這讓我想到 在莊子的《天道》這一篇裡面,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叫“輪扁斫[zhuó]輪”。

故事大概意思是說,有一天,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在堂上讀書,輪扁在堂下製作車輪,輪扁就問齊桓公說:“請問大王讀的是什麼書呀?”齊桓公說:“是聖人之言。”輪扁又問:“那聖人還在嗎?”桓公說:“當然已經死去了。”輪扁說:“那你所讀的書,只不過是聖人留下的糟粕而已。”桓公說:“我讀書,做輪子的匠人怎麼能議論?說出道理就可以放過你,沒有道理可說就要處死。”輪扁說:“我是從我做的事情看出來的。砍削(木材)製作輪子,(榫頭)做得過於寬緩,就會鬆動而不牢固,做得太緊了,又會滯澀而難以進入。(我做得)不寬不緊,從手中做出的活兒,正符合心中摸索出的規律。這種火候嘴裡說不出來,但是有個規律存在其中。我不能明白地告訴我的兒子,我兒子也不能從我這裡得到(做輪子的經驗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歲了,還在(獨自)做車輪。古代人和他們所不能言傳的東西都(一起)死去了,那麼您讀的書不過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罷了!”那這個故事傳達了一個什麼呢?

圖片來源:網絡媒體

很多智者認為這個故事講的實踐的智慧是無法言傳的,就像頂尖的運動員如跳水世界冠軍,還有梅西,科比等,他們在比賽中往往決定比賽勝負的僅僅是一種一瞬間的感覺,但是你要他們告訴你是如何做到的,他們肯定是說不出來的。真正的智慧是一種感覺,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

心理諮詢師在諮詢過程中分寸的把握亦是如此,每個個案都有自己的獨特性。

學習與實踐的過程中,也是敘事的過程,我們往往忽視對自己思想傾向或者說思想底色的覺察,忽略適度地在學習和實踐中去運用東西方兩種不同思維方式的差異性。

在東西方思想差異的研究上有著名哲學家就把這種東西思想的差異解讀為西方的數和東方的度的差異,“數”是比較抽象的,比較精確的,而“度”是一種恰到好處,是一種平衡,不講究精確性。在對比東西方文化中,其實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中文表達就比較寬泛和靈活,而英文的表達是比較精確的,比如中醫是講究全身調理,綜合用藥,而西醫講究的是針對性用藥和治療。那比如中國的國畫、水墨畫比較注重的是意境和整體的感覺,而西方的素描比較注重線條和精確性等等,關於東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差異還有很多不一一枚舉。

在這裡從“輪扁斫輪”的故事,以及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庖丁解牛”的故事等等不難看出東方思想是比較注重經驗和直覺的。通過反復的練習,在實踐中悟出所學各種技能之“道”,慢慢找到或歸納出有著自己地方特色的感受、操作方式和方法也是學習過程帶給我們的樂趣!

圖片來源:pixabay

最後共賞唐朝著名詩人韋應物寫的《詠水精》,或許最能說明學習與實踐過程中的寓意:

    映物隨顏色,

    含空無表裡。

    持來向明月,

    的皪愁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