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怎样对待“老了”?
最近连续发生两件事,引起自己的觉察与反思。
其一,我到一位好朋友开的珠宝店小坐,他刚刚买了新的4KG装干粉灭火器,我就顺手提起来帮他检查了一下,看看生产合格证、有效期等,还顺势把桶翻过来看了一下底部铸铁是否均匀。看见我的一串动作,他突然发问:“大姐,你今年多大岁数了?”我看了他一眼,清楚的回答:“过完生日就七十了。” 他紧接着说:“那你真棒,你拿这个桶一点都不费劲。像我对门的女老板才六十多岁,比你年轻,已经不能手提重物了 。”
其二,一天到一个朋友家,告辞出门时,突然感觉防盗门外被什么东西挡住了,推不动,使劲才推开。出门一看,门外堆满快递,其中一袋20斤重的粮食横在门口,另外一袋担在横着挡门的那袋上,有40斤重物堵住门。于是我弯下腰去收拾一下,当码垛袋子时,朋友跟我说:“你腿用不上劲,这一袋20斤呢,我帮你拿”。
这两个现象是,一个朋友夸我70岁了,还能拿起十斤以上重的灭火器。另一个是怕我腿吃不上劲,拿20斤重的袋子时帮一把。这背后都带着他们关心和鼓励的善意。但也恰恰是这种善意,让我看到了一种导向,人们思想中固定了老年就是人衰老了的概念。他们说的话,代表着社会话语对人的衰老形成的一种潜移默化的认知与规范。人们自然而然的认为,到了一定年龄,人就会因为机能减弱而表现为力量丧失,动作迟缓,于是进入一种对老人的固定不变的认知与对待。从尊老爱幼及和睦社会人际关系角度讲,这种善意值得尊重。但从被定义为老人的个体和改变社会环境来讲,认清善意背后的思维方式,突破观念的边界,从我做起,破除“人老了”、“没劲了”,以及“现在干体力活要适可而止”,和“腿脚不利索了影响动作”等等潜意识,在接受朋友的鼓励和帮助时,主动走出“衰老”的牵引与挤压,清醒的活在当下刻不容缓。
反思中我看到,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研究手段的多样化,很多科学家敢于触及前沿,不断突破,加速人类认知的飞跃。“衰老是一个被灌输的概念”引人注意,曾获得美国心理学会公共心理学杰出贡献等大奖的哈佛大学艾伦·朗格教授为此研究追踪几十年,她1979年就做了倒转时钟的“时空胶囊”实验,把七八十岁的老人安排进二十年前的环境生活一星期,要求他们以二十年前的心态、思考、行为生活在其中。一周后的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组的老人关节更加柔韧,手脚更加敏捷,在智力测试中比同龄对照组得分更高。实验证明,在外界环境改变的暗示下,老人能够被激发出主动性来,进行时空转换和时空逆转,突破衰老。“如果我们不将‘变老’看成是一种时间的流失,一条单向下坡路。而是一个时间的过程,一种自然的变化,我们会发现年老的许多好处”。朗格教授解释她的研究与传统心理学的差异是,传统心理学研究是什么,而她研究可能是什么。这带给我们经典“双缝实验”中在没有外来因素干涉时,物质波状存在的意象,而让衰老的概念破相。
同样,中国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教授、以及某些天体物理学家从微观、宏观以及不同学科的视角,提出宇宙中从来不存在时间的概念,认为“时间就是运动就是空间”,也让我们脑洞大开,促使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身体与宇宙,改变衰老等等僵化的观念。
爱因斯坦曾经在狭义相对论中认为,时间是人类的一种错觉,并且时间并不具备普遍意义。我们不妨寻找一下人类错觉的初起。当代法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拉康的“镜像理论”给出的答案是,透过镜像理论我们可以看见人的错觉被灌输形成的后天过程。镜像理论认为人的认知,从婴儿分离母体后,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不断的接收外界的信息,对于母亲、家人的态度、周围的环境不断感受,强化认知,婴儿在不断感受中获得自我的认同,形成了自我意识和自我与他人的边界,在不断积累中完成了自我意识的建构。所以镜像理论中的镜子就是人的一生自我对外界事物的投射、内化与接受。镜子里看到的就是以往自己认知的全部内化进来的东西,衰老的概念形成也是这样得来。
但是,我们在感受中获得的认知,是片面而局限和非常个性化碎片化缺乏整体性的,像盲人摸象般是自我感受的错觉而不具备普遍意义。如施一公教授说,“我们现在可以看见的只有百分之四的宇宙空间存在形式,而百分之九十六你既看不到也感觉不到,所以我们了解的世界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世界。”就在可见的少到百分之四的宇宙空间存在形式中,更小的是每个人的感知世界还在分化而各自不同。唯一相同的是,形成的错觉被无数次重复强化放大扎根在思想中内化为人的观念,使人深信不疑而受它控制。这样看来,人类的精英共同努力证明着人一直生活在错觉中,让我们重新建立与真实宇宙同在的正信。当内化的衰老观念外化出来控制人的思想和行为时,当人们以此为底层逻辑对他人表达善意时,其实是无意识的不断重复衰老的错觉,不断让自己与他人固有的思维方式表达出来,完成衰老概念的外化及与身体的衰老形态的交互过程。一旦认为自己“老了”,那就真的“老”出样来了。因为是那个错觉出来控制身体走向衰老与死亡,自己在为错觉买单。
反思后自己变得轻松了,看见那些在思想中蛰伏多年的衰老的错觉被曝光而烟消云散。体会到要什么样的七十岁在于自己的一念之差。人生百年,不要活在社会话语和他人的目光里,不要被各种条条框框所束缚,不要活在观念中。孔子七十岁而从心所欲,得自然境界。我们七十岁从内向外坚定正信,觉察自己,剔除错觉,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