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给了人们带来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更多解决问题的路径,反思也让人们学会了以更加开放的立场去看问题。

在科学思想占主导的今天,人们已经发现科学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连许多科学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因为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缘故,我对这个问题特别地关注。虽然现代科技很发达,但有时我对于现代科学在处理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呆板与无能感到很无奈。我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叙事心理学时,发现中国古人在生产生活中所运用技术是与现代科学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与研究路线,这引发了我的思考。

我曾经读过著名物理学家保罗•戴维斯的《上帝与新物理学》一书,他在书中写到:“科学侵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语言和宗教,但这并不是在理智层面上的入侵。绝大多数的人对科学的原则不理解,而且也不感兴趣。科学仍然是一种巫术,投在科学的实践者们身上的目光是恐惧与怀疑参半的。”我认为保罗的叙述表达了,虽然科学充斥了我们现代生活的许多方面,但这并不是理智层面上的东西,因此人们的理智对此进行了反思。

图片来源:网络媒体

正如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所有的知识、概念和理论都是社会文化建构的产物,都是特定的和情境性的。将知识放到社会背景之中,任何知识都是人际互动和社会建构的产物。我想这种将知识,包括科学知识,放到文化社会背景之中去看,强调多元主义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观不谋而合。这样能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甚至为科研工作者也提供了更加开阔的思路。而科学的各种定义、定律和理论都是一种语言结构。在做科学研究时,科学似乎是纯物理的、摒弃人的因素的,尤其是排除人的主观性的。可是作为科学研究成果的知识而言,它也是人际互动和社会建构的产物。这样看来并不会存在一种铁定不变的知识和所谓绝对的真理。

叙事心理疗法是后现代主义思潮下产生的,后来发展为叙事学,人们更加相信科学不是看世界的唯一视角,而只是其中的一个视角。反思给人们带来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更多解决问题的路径,反思也让人们学会了以更加开放的立场去看问题。

在学习叙事心理学时,寻找例外是其关键的技术,我对这一点的体会尤为深刻。每一个人所讲的每个故事的背后都有它特定的背景、人物、关系等因素,都不是倾听者可以用自己的价值观去简单判断的,并不存在一种铁定不变的绝对标准。如在古代人们看到“”图形时,一定会认为是一种果实——苹果,被咬了一口的苹果,而现在很多人看到后首先想到的是苹果公司。这就是不同的社会背景所建构出来的同一符号所代表的不同知识。

图片来源:网络媒体

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反思是早就有的思维方式,在中国的历史中显示出了中国古人超乎寻常的智慧。比如童子尿可入药,它就不仅仅只是一种排泄物。糯米也不仅仅是食物,也可以用来制作灰浆,用于垒墙。很多的东西都可以起到现代人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作用,展示了不同于现代人思想的可能性。而这种找到例外的能力正是创新性的源泉所在。

在学习传统文化和心理学的过程中,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后现代主义的理念,接触了更多思维方式,让自己的心理更具灵活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