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中國傳統文化宣導“天人合一”,《黃帝內經》指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要想健康長壽就要順天應時,四氣調神,達到天人合一的狀態。

冬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實測日晷,即利用太陽的影子來測定時間,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 日影最短定為“日短至”, 以我們北半球來講:太陽直射在北緯23.5度時,日影最長,天文上就稱為夏至,太陽直射在南緯23.5度時,日影最短,天文上就稱為冬至。

图片来源:k366.com

根據太陽一年內的位置變化,以及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古人把一年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個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每月分為兩段,月首叫“節”,月中叫“氣”。 將5天稱為一“侯”,3侯為一“氣”,一個節氣歷時15天,冬至便是24節氣之一。

冬至又稱“一陽生”,古人以十二辟卦代表一年的十二個月,冬至在十二月中的子月,對應一陽初升、陰極陽生的複卦。此時“朔旦為複,陽氣始通”,朔指一月之始,旦為一日之始。

所以,冬至日是一日之始、一月之始、一年之始三者相重合的時刻,也是三者陽氣初升的重合時刻,漢朝之前,人們把冬至作為大年初一,後人也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認為這一天是上天賜福的大吉之日。 在冬至日,人們從容和樂地慶祝新年並祭祀天地、祖先。

中國傳統文化宣導“天人合一”,黃帝內經指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要想健康長壽就要順天應時,四氣調神,達到天人合一的狀態。

冬至作為一個承上啟下的節氣,是天地陰陽氣交的樞機,其特點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隨著深埋於地下的一點陽氣的不斷增長,給大地傳播溫暖,賦予萬物生機。對應到現實生活中,就要求我們“順時攝養”, 具體要做到以下幾點:

起居有常,不妄作勞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極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冬季閉藏,萬物休整。陽氣初生時,不宜過度操勞,以免擾動閉藏在內的陽氣,就像農民育苗、婦女懷孕一樣,要小心保護,精心調養,儘量做到“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臥不極疲”。另外可通過艾灸神闕穴(肚臍)、飲食等方法補陽益陰 。

圖片來源:bizhi360.com

冬至期間草木枯萎凋零、晝短夜長,我們就要順應天時,早睡晚起以養陰氣、護陽氣。睡眠安,則陰氣斂、陰精盛,而能生髮陽氣。所以睡眠品質的好壞直接影響身體的健康。

要有好的睡眠,可在睡前用熱水泡腳、按摩足底的湧泉穴,達到溫腎助陽,散陰凝寒濕之邪的目的;睡時使用“安心康眠寶”“安心康眠寶”有調和陰陽、疏通經絡、改善人體氣血循環和能量代謝狀態,同時能提高神經系統的活力和調節能力。不僅安眠效果極佳,還能使人體達到心腎相交、水火既濟的狀態。

恬淡虛無,精神內守

冬至陽氣開始萌生,神藏於內,需使意志伏藏,勿使情志過激,以免擾動陽氣。所以,除了在生理上進行補陽益陰外,養神是關鍵。平時總保持“謙和辭讓,敬人持己”,“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心態,滋養自己的善良寬厚之心,積累自己的浩然正氣和陽剛正念。

冬至正如複卦卦象,一陽深處地下,也象人處於挫折和困苦的階段,周圍的一切看似不利,一片黑暗,沒有希望,但物極必反,只要心念一轉,抓住陰極陽生的契機,守住心中的“一陽”,小心呵護,“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順時養神,積善成德,一定會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