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天人合一”,黄帝内经指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要想健康长寿就要顺天应时,四气调神,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

冬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实测日晷,即利用太阳的影子来测定时间,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 日影最短定为“日短至”, 以我们北半球来讲:太阳直射在北纬23.5度时,日影最长,天文上就称为夏至,太阳直射在南纬23.5度时,日影最短,天文上就称为冬至。

图片来源:k366.com

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古人把一年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月中叫“气”。 将5天称为一“侯”,3侯为一“气”,一个节气历时15天,冬至便是24节气之一。

冬至又称“一阳生”,古人以十二辟卦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冬至在十二月中的子月,对应一阳初升、阴极阳生的复卦。此时“朔旦为复,阳气始通”,朔指一月之始,旦为一日之始。

所以,冬至日是一日之始、一月之始、一年之始三者相重合的时刻,也是三者阳气初升的重合时刻,汉朝之前,人们把冬至作为大年初一,后人也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认为这一天是上天赐福的大吉之日。 在冬至日,人们从容和乐地庆祝新年并祭祀天地、祖先。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天人合一”,黄帝内经指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要想健康长寿就要顺天应时,四气调神,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

冬至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节气,是天地阴阳气交的枢机,其特点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随着深埋于地下的一点阳气的不断增长,给大地传播温暖,赋予万物生机。对应到现实生活中,就要求我们“顺时摄养”, 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 

冬季闭藏,万物休整。阳气初生时,不宜过度操劳,以免扰动闭藏在内的阳气,就像农民育苗、妇女怀孕一样,要小心保护,精心调养,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另外可通过艾灸神阙穴(肚脐)、饮食等方法补阳益阴 。

图片来源:bizhi360.com

冬至期间草木枯萎凋零、昼短夜长,我们就要顺应天时,早睡晚起以养阴气、护阳气。睡眠安,则阴气敛、阴精盛,而能生发阳气。所以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身体的健康。

要有好的睡眠,可在睡前用热水泡脚、按摩足底的涌泉穴,达到温肾助阳,散阴凝寒湿之邪的目的;睡时使用“安心康眠宝”“安心康眠宝”具有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改善人体气血循环和能量代谢状态,同时能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力和调节能力。不仅安眠效果极佳,还能使人体达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状态。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冬至阳气开始萌生,神藏于内,需使意志伏藏,勿使情志过激,以免扰动阳气。所以,除了在生理上进行补阳益阴外,养神是关键。平时总保持“谦和辞让,敬人持己”,“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心态,滋养自己的善良宽厚之心,积累自己的浩然正气和阳刚正念。

冬至正如复卦卦象,一阳深处地下,也象人处于挫折和困苦的阶段,周围的一切看似不利,一片黑暗,没有希望,但物极必反,只要心念一转,抓住阴极阳生的契机,守住心中的“一阳”,小心呵护,“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顺时养神,积善成德,一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