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思維方式創造了不同的文化體系、語言體系和科學體系,總體來說,東方重整體,西方重個體,如果我們能在不同的環境下,根據實際情況,使中西合璧,揚長避短,各取所長,各有兼顧,在相互包容和相互尊重中尋找一條真正利於人類發展的道路,才能有一個美好光明的未來。
隨著科學的發展,生活水準的提高,教育的需求,越來越多的國人或出國留學,或移民海外,或環球旅遊,不可避免,東西方文化發生了碰撞,瞭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提高文化適應性,使東西方文化融合,對於現代人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思維方式上的差異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是某一社會團體共同的思維特徵。文化的差異最根本上就是思維方式的差異。一個人出生時是沒有思維的,在成長過程中才慢慢形成“我”的概念,在不斷體驗外界事物的過程中構建著自我和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維模式,因此,外部環境對人的思維方式起很大作用。由於環境背景的不同,東西方形成的思維方式也不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人受儒家思想影響,思維特點是由宏觀到微觀,由大到小,強調整體意識和個人修養,注重和諧包容,內斂含蓄,高興了不表現出來,生氣了也不表現出來;以歐美人為代表的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是由微觀到宏觀,由小到大,強調彰顯個性、競爭進取,注重創新表現。兩種思維方式各有利弊,東方人有涵養,婉轉,不彰顯自己,但不善於表達,容易產生妒嫉心,西方人直截了當,思想簡單,注重表面文明和形式。
二、 語言表達上的不同
思維方式是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不同的思維方式造成東西方語言在表達方式上也不盡相同。比如,我們給遠在倫敦的朋友寫賀卡,地址是按某號某街某市某國家這種方式寫的,這恰好與中國人的書寫習慣相反,說明了中國人由大到小,西方人由小到大的不同思維方式。
在漢語中,姓放在名的前面,這個人首先屬於某個姓氏,即整體,然後再是他自己;而在英語中,名在姓的前面,先是他自己,然後再補充說明屬於哪個整體。
英文的“我”是I,從字形上就表現了頂天立地、唯我獨尊的含義,這也體現了西方注重個體、突出自我的特點。
三、中醫西醫的區別
不同思維方式下產生了不同的醫學體系。中醫注重整體性,把人體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每個器官、組織之間都是聯在一起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生命也是一個整體,人是陰陽的結合體,陰陽處於相對平衡的人就是健康的。如果陰陽失衡,人體就會出現生病的特徵,中醫的任務就是讓這種陰陽的失衡從新回歸到平衡狀態。同時,中醫把人與自然也看作一個整體,當自然環境發生變化時,人體也會發生與之相應的變化,例如,春夏秋冬季節變化要求人的衣食住行做出相應的調整,否則就會影響健康,所以中醫強調治未病,不僅指治病過程,還包含了人的成長過程中從前期保健、強身到後期有病治病的全過程。而西醫建立在人體解剖學的基礎上,從開始就一個目的:有病治病。至於病情產生的原因、背景,都不在他的探討之列,就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所以,中醫治得病的人,而西醫治人得的病。下面的故事很好的詮釋了這一點。
有個人駝背,找了很多醫生都治不好,有一天到一家西醫診所求診,醫生說,“沒問題,肯定能治好”。病人聽了非常高興,就讓他治。醫生找來幾個幫手,用兩個門板把這個駝背的人夾在當中,放在地上用腳踩,駝背人一開始疼得大叫,後來就不做聲了,家屬一看駝背人已經斷氣了,馬上揪住醫生說:“你要償命。”醫生說:“我只管治駝背,又不管人死活。”
這雖然是個笑話,但也說明西醫的眼中只有疾病,沒有把人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更不會放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去考慮。目前許多人得了癌症,西醫只想到用化療和放療的方法去殺死癌細胞,卻沒有考慮到化療和放療對身體的傷害,特別是對免疫系統的嚴重傷害,人體沒有免疫系統的保護根本無法使疾病痊癒,甚至不可能使生命生存!
當然,西醫在應對外傷、傳染病,有獨特的辦法,在防疫、急救、手術上也有很大的優勢。
不同的思維方式創造了不同的文化體系、語言體系和科學體系,總體來說,
東方重整體,西方重個體,如果我們能在不同的環境下,根據實際情況,使中西合璧,揚長避短,各取所長,各有兼顧,在相互包容和相互尊重中尋找一條真正利於人類發展的道路,才能有一個美好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