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思维方式创造了不同的文化体系、语言体系和科学体系,总体来说,东方重整体,西方重个体,如果我们能在不同的环境下,根据实际情况,使中西合璧,扬长避短,各取所长,各有兼顾,在相互包容和相互尊重中寻找一条真正利于人类发展的道路,才能有一个美好光明的未来。
随着科学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国人或出国留学,或移民海外,或环球旅游,不可避免,东西方文化发生了碰撞,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使东西方文化融合,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是某一社会团体共同的思维特征。文化的差异最根本上就是思维方式的差异。一个人出生时是没有思维的,在成长过程中才慢慢形成“我”的概念,在不断体验外界事物的过程中构建着自我和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因此,外部环境对人的思维方式起很大作用。由于环境背景的不同,东西方形成的思维方式也不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受儒家思想影响,思维特点是由宏观到微观,由大到小,强调整体意识和个人修养,注重和谐包容,内敛含蓄,高兴了不表现出来,生气了也不表现出来;以欧美人为代表的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由微观到宏观,由小到大,强调彰显个性、竞争进取,注重创新表现。两种思维方式各有利弊,东方人有涵养,婉转,不彰显自己,但不善于表达,容易产生妒嫉心,西方人直截了当,思想简单,注重表面文明和形式。
二、 语言表达上的不同
思维方式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不同的思维方式造成东西方语言在表达方式上也不尽相同。比如,我们给远在伦敦的朋友写贺卡,地址是按某号某街某市某国家这种方式写的,这恰好与中国人的书写习惯相反,说明了中国人由大到小,西方人由小到大的不同思维方式。
在汉语中,姓放在名的前面,这个人首先属于某个姓氏,即整体,然后再是他自己;而在英语中,名在姓的前面,先是他自己,然后再补充说明属于哪个整体。
英文的“我”是I,从字形上就表现了顶天立地、唯我独尊的含义,这也体现了西方注重个体、突出自我的特点。
三、中医西医的区别
不同思维方式下产生了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医注重整体性,把人体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每个器官、组织之间都是联在一起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生命也是一个整体,人是阴阳的结合体,阴阳处于相对平衡的人就是健康的。如果阴阳失衡,人体就会出现生病的特征,中医的任务就是让这种阴阳的失衡从新回归到平衡状态。同时,中医把人与自然也看作一个整体,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也会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例如,春夏秋冬季节变化要求人的衣食住行做出相应的调整,否则就会影响健康,所以中医强调治未病,不仅指治病过程,还包含了人的成长过程中从前期保健、强身到后期有病治病的全过程。而西医建立在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上,从开始就一个目的:有病治病。至于病情产生的原因、背景,都不在他的探讨之列,就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所以,中医治得病的人,而西医治人得的病。下面的故事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
有个人驼背,找了很多医生都治不好,有一天到一家西医诊所求诊,医生说,“没问题,肯定能治好”。病人听了非常高兴,就让他治。医生找来几个帮手,用两个门板把这个驼背的人夹在当中,放在地上用脚踩,驼背人一开始疼得大叫,后来就不做声了,家属一看驼背人已经断气了,马上揪住医生说:“你要偿命。”医生说:“我只管治驼背,又不管人死活。”
这虽然是个笑话,但也说明西医的眼中只有疾病,没有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更不会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去考虑。目前许多人得了癌症,西医只想到用化疗和放疗的方法去杀死癌细胞,却没有考虑到化疗和放疗对身体的伤害,特别是对免疫系统的严重伤害,人体没有免疫系统的保护根本无法使疾病痊愈,甚至不可能使生命生存!
当然,西医在应对外伤、传染病,有独特的办法,在防疫、急救、手术上也有很大的优势。
不同的思维方式创造了不同的文化体系、语言体系和科学体系,总体来说,
东方重整体,西方重个体,如果我们能在不同的环境下,根据实际情况,使中西合璧,扬长避短,各取所长,各有兼顾,在相互包容和相互尊重中寻找一条真正利于人类发展的道路,才能有一个美好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