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看世界,使我們面對坎坷和困難時能夠胸懷坦蕩,泰然處之;微觀修自身,能讓我們處處覺察,精進修行。
每到休閒度假的時候,我總是喜歡去一望無際的大草原看那”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或是爬到高山之頂體驗”一覽眾山小”的感覺,每到這個時候總是會隨著視野的開闊,心情也隨之舒暢起來,內心的煩惱會隨風而散。一直在思考,僅僅是不同的環境帶給了我不同的感受嗎?最近看中國歷史文化故事,發現這是觀察視角的轉變帶來的感受的不同,是宏觀看世界發生的心境上的變化。
宏觀看世界能夠使人具有一種大境界,大格局,大氣象。
王陽明在11歲的時候,隨爺爺遊覽金山,曾作這樣一首詩”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王陽明在說,抬頭看山和月,為什麼看山比較大,看月比較小呢?這是因為你的視角是自下而上的。如果換一個視角,如果有人眼大如天,自天空而下望之,所謂的高山也不過是滄海一粟,而只有夜色下的千古明月才是真正的闊大的明月。
蘇軾在《題西林壁》中寫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在說人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只是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易如此。它啟迪人們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束縛自己的觀念。
用宏觀的視角看世界,站在大的格局觀察事物,那麼煩惱和困難自然就變小了,人自身就變大了,困難一步就邁過去了。
那麼,如何在日常繁忙的工作生活中一直保持這種宏觀看世界的視角,具備大格局、大境界呢?
古人曾有“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防微杜漸”的說法。就是微觀修自身,從細微之處入手,察覺自己的一思一念,扎扎實實的修煉自己。
王陽明曾在一次會試中名落孫山,有人在放榜現場未見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只有王陽明無動於衷。大家以為他是傷心過度,於是都來安慰他。 王陽明說:“你們都以落第為恥,我卻以落第動心為恥。”可見王陽明著眼於自己的一思一念修行。
其實修行不一定要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恰恰是生活中細細微微的小事中更能體現著自我覺察和修為的能力。就拿做飯這件小事舉例吧,兒子總說我做飯不如爸爸做的好吃,我就注意觀察我們做飯的差異。發現先生做飯時特別專注,拿到一個食材,他會根據食材的特點選擇適合的烹飪方法,是炒?是燉?還是煲湯;他會仔細的搭配配料,蔥、薑會根據烹飪方法或是切成細細的絲,或是做成一寸左右的段,或是剁成碎碎的沫狀;糖、鹽的量會用小勺精確的量取;何時用老抽、何時用生抽、何時用蠔油也是選擇的恰到好處。想想我做飯的時候,從來沒有如此認真細緻的對待,不是想著還有工作未完成,趕緊做完得了,就是想著今天太累了,湊合一頓得了。不覺察,不去掉“湊合一頓”的思想,當然不會做出什麼可口飯菜。可見生活中要深入到自己細細微微的思想中,在微觀中修為自己,才能使自己的生活發生變化。
宏觀看世界,使我們面對坎坷和困難時能夠胸懷坦蕩,泰然處之;微觀修自身,能讓我們處處覺察,精進修行,而能自由的在宏觀和微觀視覺之間的轉化,則是一種更超脫的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