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看世界,使我们面对坎坷和困难时能够胸怀坦荡,泰然处之;微观修自身,能让我们处处觉察,精进修行。
每到休闲度假的时候,我总是喜欢去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看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或是爬到高山之顶体验”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每到这个时候总是会随着视野的开阔,心情也随之舒畅起来,内心的烦恼会随风而散。一直在思考,仅仅是不同的环境带给了我不同的感受吗?最近看中国历史文化故事,发现这是观察视角的转变带来的感受的不同,是宏观看世界发生的心境上的变化。
宏观看世界能够使人具有一种大境界,大格局,大气象。
王阳明在11岁的时候,随爷爷游览金山,曾作这样一首诗”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王阳明在说,抬头看山和月,为什么看山比较大,看月比较小呢?这是因为你的视角是自下而上的。如果换一个视角,如果有人眼大如天,自天空而下望之,所谓的高山也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只有夜色下的千古明月才是真正的阔大的明月。
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在说人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只是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易如此。它启迪人们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束缚自己的观念。
用宏观的视角看世界,站在大的格局观察事物,那么烦恼和困难自然就变小了,人自身就变大了,困难一步就迈过去了。
那么,如何在日常繁忙的工作生活中一直保持这种宏观看世界的视角,具备大格局、大境界呢?
古人曾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防微杜渐”的说法。就是微观修自身,从细微之处入手,察觉自己的一思一念,扎扎实实的修炼自己。
王阳明曾在一次会试中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只有王阳明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于是都来安慰他。 王阳明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可见王阳明着眼于自己的一思一念修行。
其实修行不一定要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恰恰是生活中细细微微的小事中更能体现着自我觉察和修为的能力。就拿做饭这件小事举例吧,儿子总说我做饭不如爸爸做的好吃,我就注意观察我们做饭的差异。发现先生做饭时特别专注,拿到一个食材,他会根据食材的特点选择适合的烹饪方法,是炒?是炖?还是煲汤;他会仔细的搭配配料,葱、姜会根据烹饪方法或是切成细细的丝,或是做成一寸左右的段,或是剁成碎碎的沫状;糖、盐的量会用小勺精确的量取;何时用老抽、何时用生抽、何时用蚝油也是选择的恰到好处。想想我做饭的时候,从来没有如此认真细致的对待,不是想着还有工作未完成,赶紧做完得了,就是想着今天太累了,凑合一顿得了。不觉察,不去掉“凑合一顿”的思想,当然不会做出什么可口饭菜。可见生活中要深入到自己细细微微的思想中,在微观中修为自己,才能使自己的生活发生变化。
宏观看世界,使我们面对坎坷和困难时能够胸怀坦荡,泰然处之;微观修自身,能让我们处处觉察,精进修行,而能自由的在宏观和微观视觉之间的转化,则是一种更超脱的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