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一輪月,地上萬盞燈。祝大家都能擁有一個圓滿的人生!
今天是繼春節之後我國傳統上第一個重要節日——元宵節!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夕、燈節,民間也有稱元宵節為團圓節。
節日由來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
據說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後手中。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後呂後病死,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謀,欲徹底奪取劉氏江山。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耳中,劉襄為保劉氏江山,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起兵討伐諸呂,“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
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於是便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
節日啟迪
元宵節的來歷使我們體會到之所以把元宵節又稱為團圓節,其寓意是很深遠的。“團”寓意一團和氣,“圓”寓意圓圓滿滿,只有和氣才能圓滿。
團圓不僅僅是一家人團聚在一起,還包括家人之間和睦相處、互相包容理解、相互忍讓。在日常生活當中,在人與人相處時更需要“團圓”。人們常說,“溫柔自古勝剛強,積善之門大吉昌”,“小不忍則亂大謀”等等。其實,無論是在家庭中、還是在社會上,矛盾的產生恰恰是由於不能包容理解他人,行為處事時不能時時溫柔待人。小到個人、家庭,大到社會、國家都是如此。
因此,學會寬容忍讓,是人生中的一筆財富。
如《舊唐書·孝友傳·張公藝》中所描寫的“百忍成金”的故事。據說在唐高宗時期,有一位名叫張公藝的員外,因平時樂善好施、寬容大度被人尊稱為張善人。他曾發願要行一百件大忍之事。而在忍過了九十九次之後,第一百次時是他的孫子娶妻的那一天,相傳,呂洞賓化身乞丐,為考驗他,先是要求坐主桌高位,而後又要留宿張府新房,在新房中不住的說:“看得破,跳得過”。等到第二天早上,眾人發現新房中已無老乞丐的身影,反而在婚床上發現了一尊與真人同等大小的金佛像,同時看到牆面上題字:“有容之士福自在,無忍之心禍難消。自來黃金無足赤,卻道世間有完人。”下邊落款是——純陽子呂洞賓。
有一船夫聽說此事後,妒忌抱怨富人越富越有,而自己越窮越潦倒。此時船上剛好有一位秀才書生,聽後對船夫說張公是因歷經百忍而得的金。船夫不服氣堅持稱自己能做到千忍,當書生反問數次後,船夫堅持不住,怒氣抱怨書生多管閒事、嘮嘮叨叨。書生笑道:“汝不是說能千忍乎?吾才問幾句,汝已受不了,看來汝註定是個窮漢,要辛苦一輩子了。”言罷,化為一陣青煙,飄然而去。同時天外傳來梵音:“有容之士福自在,無忍之心應當貧。世人何必憂天命,須知有果必有因……”。原來書生正是欲上泰山的呂仙人,船夫悔之晚矣。
後來唐高宗要封禪泰山,正好路經張家莊,聞隨行官員談論張公及船夫這樁奇事,便親去張府詢問張公:“卿有何法,使得仙人現身,賜汝金人?”張公道:“臣遇非人則容,逢非事則忍。並將每樁忍記錦箋上。”說罷,出示長卷錦箋,足有一百多個“忍”字。顯然,張公已曆受一百多次難忍之事。高宗頓有所悟,感動得流下眼淚,說道:“天下若效張翁以容待人,以忍遇事,則可太平。此乃我天朝之幸也!”說罷,即賞張公縑帛一百匹,禦題賜書“百忍堂”三字。
百忍成金的故事所留下的不僅僅是仙家傳說,更是一個值得傳承的立身處世之法。這是人性的光輝,也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
元宵節人們以不同的方式慶祝節日,祈求上天賜福。其實上天賜給大家真正的福就是能有一顆冷靜且曠達的心胸,不情緒化,遇事總能“團圓”,理智的去處理問題,做到理解與傾聽、包容和忍讓,上天自會賜福。百忍成金故事中的張公藝就是因為他能夠在一次次的過程中真正做到“忍”,去掉自己不好的想法、不好的情緒,一次次嚴格要求自己,最後仙人才給他顯出金身,看到真相。
天上一輪月,地上萬盞燈。元宵節到了,無論您身在何地,別忘了掛起花燈,點亮心燈,讓它們照亮節日,照亮您的生活,照亮您的未來。
祝大家都能擁有一個圓滿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