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適逢世界讀書日,正在讀書過程中的自己從陳嘉映先生《何為良好生活》一書中頗有些體會,又逢剛剛結束的一個諮詢帶給自己諸多感慨和思考,這些感受交織在一起合力成一股衝動,讓我在接納他們的提醒和建議之後,把其中的一點感悟記錄在這裡,用以提醒自己的同時與大家分享。】

細細品讀陳嘉映先生的書,“是”與“應當”這節還是送來了很多的感受,就生活中的經驗而言,這種“是與應當”常見的很。但是如果對這種“經驗”經過理性的細膩考證,就會發現,“是與應當”是分列的,但同時也有“基本兩分”的例外情形。人們思考問題時有一種後天形成的“慣性”,或者說是任性,還可以說生活中對自己思想慣性的一種“放任”。如每當事情來臨時,經常出現的就是這種慣性的,沒有理性兩分的狀態,如“你去上學你就應當學習好”、“你做工作你就應當把事情做好”。

圖片來源:北京德亨中醫藥科學研究院

在家庭和工作環境中,這種後天形成的“慣性習氣”往往是影響人際關係的那股看不見的,橫亙在人之間不能跨越的鴻溝。心理學工作者在日常生活中,要通過加強常態下的覺察和控制練習,特別地小心這種慣性的力量對自己的掌控。在工作狀態中亦是如此,清楚識別來訪者身上的影響因素,分離出這種力量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