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詩言志”,言的是詩人的志,是他內在的精神和思想境界,而“詩療”作為心理療法的一種正在世界上悄然興起。
詩詞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尚書•堯典》中記載了堯的話:“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莊子也說過“詩以道志。”可見詩是作者精神境界的表達。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春秋時的《詩經》,被列為五經之首。孔子說過“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孔子指出《詩經》可以教化出“溫柔敦厚”的人。孔子還說:“小子何莫學夫詩?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孔子鼓勵他的學生們學習《詩經》,說《詩經》有“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四大的功能。
而詩詞歌賦還有一項鮮為人知的功能和作用,那就是可以治癒疾病。這種特殊的療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並且與中醫典籍中記載的最古老、早已失傳的診療方法有著密切的關係。目前“詩療”作為心理療法中藝術療法的一種已在世界上悄然興起,受到了許多國家的重視。
歷史上最早的“詩療”故事記載於西漢枚乘的《七發》賦中,楚太子久病臥床,吳客去探病,聲稱可以不用藥石、針刺、灸療等常規方法就可以治好楚太子的病。他用賦體詩給楚太子講了七件事,就使楚太子的正氣逐漸恢復,最後“濈然汗出,霍然病已”,久病的楚太子就痊癒了。
對於詩詞可以治療疾病的說法,在歷史上有很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管仲就說“止怒莫若詩,去憂莫若樂。”唐朝的李頎在詩中寫道:“清吟可愈疾,攜手暫同歡。” 北宋的王安石有“文章舊所好,久已廢吟哦。開編喜有得,一讀瘳沉痾。”的詩句,這些都說明吟誦詩詞有很好的療愈作用。在《古今詩話錄》中記載了詩聖杜甫的軼事,他用詩治好了一位瘧疾病人。有一個人得了瘧疾,杜甫對他說,只要吟誦我的詩句就可以治好。病人問是什麼詩?杜甫回答道:“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那人朗誦了這兩句詩後,瘧疾並沒有痊癒。杜甫又叫他再誦讀自己的詩句:“子章髑髏血模糊,手提擲還崔大夫。”那個人朗誦後,瘧疾果然就好了。南宋詩人陸游一生寫了九千多首詩,在他的《山村經行因施藥》( 其三)中寫了他用自己的詩治好了一位老人頭風病的事。“兒扶一老候溪邊,來告頭風久未痊。不用更求芎芷輩,吾詩讀罷自醒然。”說有一個年輕人扶著一位老人在溪邊等他,老人患頭風很久了,一直沒有治好。陸遊晚年隱居山中,經常在山上采藥救治周圍的村民。陸遊這次並沒有使用通常治頭痛的白芷、川芎等藥物,而是讓老人讀他的詩。老人讀完他的詩,頭痛也就好了。
詞聖蘇軾對陶淵明十分敬仰,將陶淵明的詩視若珍寶。除了經常習誦和抄寫陶淵明的詩外,還用陶詩來為自己治病。身上不舒服時,就拿起陶詩來讀一讀。蘇東坡才華橫溢,生性曠達,卻一生命運多舛,四十多歲後幾乎是在輾轉流離的貶謫中度過的。在漫長的被貶生涯中,蘇東坡一直帶著一本《陶淵明集》,寫下了百余首和陶淵明詩。蘇東坡將陶淵明作為自己的老師和精神楷模,他曾說:“淵明吾所師,夫子仍其後。” 蘇東坡在貶黃州期間曾寫一首《江城子》,抒發對陶淵明的敬仰之情。其中有:“夢中了了醉中醒。只淵明,是前生。走遍人間,依舊卻躬耕。”
古人說“詩言志”,言的是詩人的志,是他內在的精神和思想境界,而讀者是否能讀出詩人的志呢,這就因人而異了,所以才有“詩無達詁,文無達詮”的說法。陶淵明的詩意境深遠高妙,非一般人所能理解,蘇東坡深解陶詩真意,以其志為志,寫下了“只淵明,是前生”之句。陶淵明最為眾人喜愛的詩《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蘇東坡和其詩:
小舟真一葉,下有暗浪喧。
夜棹醉中發,不知枕幾偏。
天明問前路,已度千重山。
嗟我亦何為,此道常往還。
未來甯早計,既往復何言。
從這兩首詩中,可以看出相隔700餘年的兩位先哲在精神上的共鳴。雖然蘇東坡仕途坎坷,然其志不可奪,我們從蘇東坡的眾多不朽的作品中都能感受到他的浩浩正氣。
中醫認為“腎藏精,精舍志”,如果一個人精神垮了,也就百病叢生了。誦讀傳世之詩,是讓詩人寄予詩詞背後的精神輪回到你身上,讓正氣滌蕩身心,達到中醫所說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這也就是歷史上所記錄的“詩療”事例可以奏效的原因吧。清代才子張潮是中國第一個開出閱讀書籍處方的人,在他的《書本草》中有《詩經》方,藥 性: 性平, 味甘, 無毒。療效:服之清心益智,寡嗜欲。久服令人醉面盎背,心寬體胖。
夥伴們,實踐一下孔聖人提倡的“詩教”吧,一定讓你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