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持之以恆的進行內在的心裡操作和行為操作:修身立德、和諧自心和諧他人、不斷增強自己的正念,那麼就能做到心底無私天地寬,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狀態,實現真正的心身健康。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在下為河嶽,在上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我們人生來就與天地萬物同在,生活在大自然賜予的陽光、空氣、雨露之中。但是,在現代社會中由於生活、工作、學習等各種壓力,使很多人產生悲傷、痛苦、壓抑、沮喪等等不良情緒。時間久了,健康與我們漸行漸遠。

據統計,75%的人類正在遭受亞健康的折磨。所以,在2016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推出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人民健康為中心的大健康理念。真正站在健康的角度維護健康,開始創造健康的理論和方法”而真正維護健康的理論和方法,早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等著我們去逐本溯源。

至聖先師孔子一直推崇五德——仁、義、禮、智、信。他在“顏淵問仁”中提出“克己復禮為仁,強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要求學生進行內心修養,約束自心,使每件事情都歸於禮,“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孔子認為周朝立國八百年靠的是“禮”這種道德規範來約束國人的心理和行為。克己復禮是講內在的心理操作與行為操作,並且細緻入微落實到言談舉止之中。

眼睛看什麼,耳朵聽什麼,嘴巴說什麼,直到應該怎麼行動,無一遺漏的點到了。教化人們做事的出發點是禮,就不會被非禮的事情干擾心緒,產生各種心理問題了。這是典型的中國心理學———以誠心正意、立德修身為基礎的中華文化心理架構。孔子的重德重禮思想,閃爍著中國文化的古老智慧之光。

幾千年前的孔子就在做今天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 ——“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的事情就是在告訴我們要在點滴小事之上來覺察和約束自己的情緒情感,控制自己的意識行為,積極主動地從內心來改變自己。是不是更加值得我們去學習?

在現在社會中,我們該如何踐行孔子的思想、做到安身立命,修德呢?腦神經科學發現,人的大腦是一直發展變化的,大腦具有可塑性,因為外界需求而改變神經網路的連接,它的神經回路是可以改變的。這為孔子的心理操作與行為操作提供了科學證明。

在現實生活中:

一. 首先要學會控制情緒

兩個觀光團在旅遊,有一段路況很壞,到處都是坑洞,一個團的導遊連聲說:“路面簡直像麻子一樣”。而另一個團的導遊興致勃勃的對遊客說:“我們正走在當地有名的迷人酒窩大道”。

同樣的情況,不同的起心動念,就會產生不同的態度、不同的取向和不同的結果。一個導遊的言語讓遊客情緒低落,另一個的導遊使遊客產生一種愉悅的體驗。如果在任何時候都能正心正念用適度的方法來控制自己的情緒、思想和行為,那麼就在踐行孔子所說的“禮”。

二.控制要做到覺察

一位元老先生常到一家商店買報紙,服務生總是不禮貌的對待他。別人勸老先生換個地方去買,老先生笑答:“為了和他賭氣,我要多走路浪費時間。再說,禮貌不好是他的問題,我為什麼要為他改變自己的心情呢?

老先生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賭氣,首先在於覺察到不被服務生不禮貌態度帶動,不被外界的不如意而影響自己的好心情與買報紙的行為,只是要求約束自心做好自己。覺察的能力是需要抓住當下煉成的。

三.行為操作就轉變

一名士兵與敵人遭遇後逃進山洞,敵人在身後緊追,他躲在洞中祈禱不被敵人發現。突然,自己的胳膊被一隻蜘蛛狠狠地咬了一下,他剛想捏死蜘蛛,突然心生憐憫,沒有動手。不料,蜘蛛爬到洞口,織了一張新網。敵人追到洞口看見完好的蛛網,料想洞中無人就走了。士兵憐憫的一念,救了自己。這個故事展現的善念善行帶來的巨大轉變是立竿見影的。他覺察了自己想捏死蜘蛛的念頭,馬上放棄了它,瞬間轉變為憐憫的慈悲之心,改變了自己的想法而保全了性命。

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持之以恆的進行內在的心裡操作和行為操作:修身立德、和諧自心和諧他人、不斷增強自己的正念,那麼就能做到心底無私天地寬,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狀態,實現真正的心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