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持之以恒的进行内在的心里操作和行为操作:修身立德、和谐自心和谐他人、不断增强自己的正念,那么就能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实现真正的心身健康。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在下为河岳,在上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我们人生来就与天地万物同在,生活在大自然赐予的阳光、空气、雨露之中。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工作、学习等各种压力,使很多人产生悲伤、痛苦、压抑、沮丧等等不良情绪。时间久了,健康与我们渐行渐远。
据统计,75%的人类正在遭受亚健康的折磨。所以,在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推出“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大健康理念。真正站在健康的角度维护健康,开始创造健康的理论和方法”。而真正维护健康的理论和方法,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等着我们去逐本溯源。
至圣先师孔子一直推崇五德——仁、义、礼、智、信。他在“颜渊问仁”中提出“克己复礼为仁,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求学生进行内心修养,约束自心,使每件事情都归于礼,“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孔子认为周朝立国八百年靠的是“礼”这种道德规范来约束国人的心理和行为。克己复礼是讲内在的心理操作与行为操作,并且细致入微落实到言谈举止之中。
眼睛看什么,耳朵听什么,嘴巴说什么,直到应该怎么行动,无一遗漏的点到了。教化人们做事的出发点是礼,就不会被非礼的事情干扰心绪,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了。这是典型的中国心理学———以诚心正意、立德修身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心理架构。孔子的重德重礼思想,闪烁着中国文化的古老智慧之光。
几千年前的孔子就在做今天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 ——“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的事情,就是在告诉我们要在点滴小事之上来觉察和约束自己的情绪情感,控制自己的意识行为,积极主动地从内心来改变自己。是不是更加值得我们去学习?
在现在社会中,我们该如何践行孔子的思想、做到安身立命,修德呢?脑神经科学发现,人的大脑是一直发展变化的,大脑具有可塑性,因为外界需求而改变神经网路的连接,它的神经回路是可以改变的。这为孔子的心理操作与行为操作提供了科学证明。
在现实生活中:
一.首先要学会控制情绪
两个观光团在旅游,有一段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一个团的导游连声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而另一个团的导游兴致勃勃的对游客说:“我们正走在当地有名的迷人酒窝大道”。
同样的情况,不同的起心动念,就会产生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取向和不同的结果。一个导游的言语让游客情绪低落,另一个的导游使游客产生一种愉悦的体验。如果在任何时候都能正心正念用适度的方法来控制自己的情绪、思想和行为,那么就在践行孔子所说的“礼”。
二.控制要做到觉察
一位老先生常到一家商店买报纸,服务生总是不礼貌的对待他。别人劝老先生换个地方去买,老先生笑答:“为了和他赌气,我要多走路浪费时间。再说,礼貌不好是他的问题,我为什么要为他改变自己的心情呢?
老先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赌气,首先在于觉察到不被服务生不礼貌态度带动,不被外界的不如意而影响自己的好心情与买报纸的行为,只是要求约束自心做好自己。觉察的能力是需要抓住当下炼成的。
三.行为操作就转变
一名士兵与敌人遭遇后逃进山洞,敌人在身后紧追,他躲在洞中祈祷不被敌人发现。突然,自己的胳膊被一只蜘蛛狠狠地咬了一下,他刚想捏死蜘蛛,突然心生怜悯,没有动手。不料,蜘蛛爬到洞口,织了一张新网。敌人追到洞口看见完好的蛛网,料想洞中无人就走了。士兵怜悯的一念,救了自己。这个故事展现的善念善行带来的巨大转变是立竿见影的。他觉察了自己想捏死蜘蛛的念头,马上放弃了它,瞬间转变为怜悯的慈悲之心,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而保全了性命。
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持之以恒的进行内在的心里操作和行为操作:修身立德、和谐自心和谐他人、不断增强自己的正念,那么就能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实现真正的心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