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老話叫“聽鑼聽聲,聽話聽音”,就是告訴我們任何事情不能只看表面而盲目下斷言,能聽出“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的人才是智者。
《世說新語·夙惠》記載了一則晉明帝小的時候與父親晉元帝關於“太陽和長安哪個遠”的問答,頗有意思。
晉明帝司馬紹還未為太子時,有一天晉元帝將只有幾歲大的司馬紹抱在腿上玩耍,恰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宣此人前來詢問洛陽的情況,元帝聞奏後不禁潸然淚下。司馬紹問父親為什麼哭,元帝告訴司馬紹經過八王之亂,皇室不得不東渡的情況。
然後元帝問司馬紹:“你說長安和太陽哪個遠?”
司馬紹回答說:“太陽遠。”
元帝問:“為何?”
司馬紹說:“有人從長安來,但從來沒聽說過有人從太陽那裡來,由此可知太陽遠。”
元帝覺得很驚奇,不禁對這個兒子刮目相看。第二天陽光明媚,元帝宴請群臣,告訴大家昨天發生的事。當著群臣的面又問司馬紹同樣的問題。
司馬紹卻說:“太陽近”。
元帝聞言變色道:“你怎麼和昨天說的不一樣了?”
司馬紹回答道:“抬頭就能看見太陽,但抬頭卻看不到長安啊,所以太陽近”。
元帝對司馬紹的回答大加讚賞,認為他機智聰明,就冊立司馬紹為太子。
這則故事說明,同樣的問題從不同角度去看,就會有不同的答案。而司馬紹的回答,詞的背後的所代表的意象也是不同的。單就“遠”與“近”詞的表面看,元帝認為他出爾反爾,其實司馬紹第二天的講述,他心中所指的參照物與象徵意義與第一天完全不同了,答案自然也不同了。
中國有句老話叫“聽鑼聽聲,聽話聽音”,就是告訴我們任何事情不能只看表面而盲目下斷言,能聽出“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的人才是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