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叫“听锣听声,听话听音”,就是告诉我们任何事情不能只看表面而盲目下断言,能听出“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的人才是智者。

《世说新语·夙惠》记载了一则晋明帝小的时候与父亲晋元帝关于“太阳和长安哪个远”的问答,颇有意思。

晋明帝司马绍还未为太子时,有一天晋元帝将只有几岁大的司马绍抱在腿上玩耍,恰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宣此人前来询问洛阳的情况,元帝闻奏后不禁潸然泪下。司马绍问父亲为什么哭,元帝告诉司马绍经过八王之乱,皇室不得不东渡的情况。

然后元帝问司马绍:“你说长安和太阳哪个远?”

司马绍回答说:“太阳远。”

元帝问:“为何?”

司马绍说:“有人从长安来,但从来没听说过有人从太阳那里来,由此可知太阳远。”

元帝觉得很惊奇,不禁对这个儿子刮目相看。第二天阳光明媚,元帝宴请群臣,告诉大家昨天发生的事。当着群臣的面又问司马绍同样的问题。

司马绍却说:“太阳近”。

元帝闻言变色道:“你怎么和昨天说的不一样了?”

司马绍回答道:“抬头就能看见太阳,但抬头却看不到长安啊,所以太阳近”。

元帝对司马绍的回答大加赞赏,认为他机智聪明,就册立司马绍为太子。

这则故事说明,同样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去看,就会有不同的答案。而司马绍的回答,词的背后的所代表的意象也是不同的。单就“远”与“近”词的表面看,元帝认为他出尔反尔,其实司马绍第二天的讲述,他心中所指的参照物与象征意义与第一天完全不同了,答案自然也不同了。

中国有句老话叫“听锣听声,听话听音”,就是告诉我们任何事情不能只看表面而盲目下断言,能听出“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的人才是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