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怎樣強大的內心,是什麼樣的思維方式讓白隱禪師在遭受不公和侮辱時能夠不做任何辯解的淡然處之,能夠毫無怨言的接受這一切,默默的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
前不久看到一個有關日本江戶時期家喻戶曉的禪僧-白隱禪師的故事。
白隱禪師住持駿州松蔭寺時,鄰居開布店的人家的女兒與一男子有染,生下一子。姑娘怕受篤信佛法的父母譴責,就告訴父母,此事乃白隱禪師所為,因父母對禪師一直尊敬有加,她以為這樣可免受父母責難。 不明真相的父母,聽信了女兒的謊言,抱著剛生下的嬰兒扔給禪師,罵道:“你這個敗壞佛門的假和尚,以前沒看清你的醜惡面目,蒙受你的欺騙,沒想到你竟做出如此禽獸不如的事。這是你的孽種,還給你!” 禪師淡淡地說了聲:“是這樣嗎?”就默默地接過孩子。此事傳出後,輿論譁然,人們紛紛指責白隱禪師道貌岸然。但不論受到如何的恥笑和侮辱,白隱禪師仍是默默的撫養這個小孩。
時間一天天過去了,姑娘的良心備受煎熬,終於向父母坦白了事實真相。 父母萬分羞愧地來到禪師面前懺悔。禪師聽後,仍是淡淡的說了聲:“是這樣嗎?” 就將孩子默默的還給姑娘。一切又歸於平靜,就象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後來姑娘皈依佛門,跟白隱禪師潛心學禪。
是怎樣強大的內心,是什麼樣的思維方式讓白隱禪師在遭受不公和侮辱時,能夠不做任何辯解的淡然處之,能夠毫無怨言的地接受這一切,默默的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我想這是不是一種不看外界的任何表像,一味的向內查找自己,將發生的一切當成是修為自己的契機的思維方式呢?這沉默的背後應是對佛法的篤信和一味修為自己的篤行吧?
感悟到這一點,我也有意識的在生活中去覺察自己,修為自己。我發現我應對一些事情的模式在悄然的發生著變化。之前我下班後到家看到中午先生飯後未刷的餐具,馬上產生厭惡的情緒,抱怨的話會脫口而出:“你怎麼飯後不及時刷碗呢?總把麻煩留給他人?先生會不滿的回復:“怎麼啦,飯後我急著完成一項工作,又沒讓你刷?”…於是我們之間流動著互相抱怨的情緒;後來同樣的場景出現,當不滿的情緒產生時,抱怨的話馬上就要脫口而出,我覺察到並忍住不說,默默的把餐具清洗,不過洗後我還是忍不住對著先生炫耀:“你中午忘刷的餐具我都刷乾淨了哈?”先生連忙致謝:“那辛苦你了”,我不禁意識到我的心胸還不夠寬闊,做了一點自認為的好事,一定要他人知道,修為的還不夠;再後來同樣的情景再次出現,我很自然的把餐具刷好,並默默的將餐具放回原處,心中沒有抱怨、不滿,只是欣然的做好一切。有了幾次這樣的應對後,忽然發現這樣的情景卻很少遇到了。
我也不知不覺的發現自己心的容量變大了,自己周圍的世界明亮起來,我想這是沉默背後的價值體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