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其實不僅僅在教我如何做菜,而是讓我學會如何面對和品味人生。

最近,我參加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心理學培訓班,在這個培訓班裡老師除了給大家講解一些心理學的相關知識之外還精心設計了許多課後作業。記得第一天的課後作業是讓大家分享自己的五個能力,比如工作能力、生活能力、人際關係能力等等,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技能都可以寫出來,之後再就其中某一個能力舉出具體的例子來說明。

圖片來源:網路媒體

可以說在此之前我跟許多人一樣總習慣於找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對於自己的優點和能力、技能卻很少考慮和留意,就更別說一下子找出5個來了。但是當靜下心來細想會發現,自己原來還是有許多能力和技能的。比如作為教師我具有一定的教學和科研能力,同時還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覺察能力、反思的能力、適應環境的能力,而且我覺得自己還具備一定的生活能力,因為我會做飯。
    記得從小母親就教育我女孩子要學會做飯,儘量做到色、香、味俱佳,這樣長大後如果遇到不開心的事,給自己做點美食,心情就會好起來。將來結婚成家,相夫教子,會做美食能讓家庭更和諧、更溫馨。把美食做給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吃,本身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但是現在回憶起來當時學習做飯的過程卻很考驗人,甚至可以說是一種修行。就拿大家常吃的番茄炒雞蛋這道菜來說,我很小的時候就看母親做過,當時認為沒什麼難的,但親自動手之後才發現不是自己想的那麼簡單,而且做了許多次都沒有達到母親的水準,不是味道的問題,就是火候的問題,甚至是刀工的問題,有時候還可能是番茄本身的品種問題,凡此種種。因此過程中就需要不斷的觀察,不斷的實踐,反復的摸索才能越做越好。

後來我又發現瞭解吃番茄炒雞蛋的人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瞭解他們的口味偏好也非常重要,你要盡可能符合對方的口味去做,而不是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做。總之,要想做好一道家常菜,你不僅要有一個虛心學習的態度,還要學會觀察與反思;既要有不斷提高並為此不懈努力的勇氣與韌性,還要練就抗挫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要學會瞭解他人的需求,理解他人的感受,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現在體會到母親其實不僅僅在教我如何做菜,而是讓我學會如何面對和品味人生。記得老子在《道德經》中有句“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名句,對於我們普通百姓來說,要想有一個美好的未來,那就先從“烹小鮮”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