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有補交作業的經歷嗎?你對遲交作業這個事兒怎麼看?
今天在學習《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過程中,我想起了昨天剛剛發生的一件事情,使我對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明德”又有了一個新的理解和感悟。
昨天下午一位負責心理學課程輔導的老師給我發了一條微信,請我去心理學培訓的大群裡給一位學員的作業做一個見證,我欣然應允。可是當我進入到大群裡時,卻發現那位學員的作業不是本周的作業,而是兩個多月前的作業,當時我腦子裡瞬間就冒出一個想法“哎,這個作業不是很早以前的作業嗎?這位學員不是晚交作業了嗎?這份作業等於是她補交的作業呀。”這個想法出來後我當時並沒有覺察,只是想既然已經打開了這位學員的作業,那就先看看她都寫了些什麼。看完了以後,我覺得還是挺有收穫和感觸的,於是我就寫了一個感想作為見證發到了群裡。雖然我給那位學員的作業做了見證,從中也有一些體會和感受,但是對這件事背後的意義並不是很明確。
今天我又重新進入大群裡回看了昨天群裡其他老師的見證內容,看到有位元老師在群裡對這位學員表示感謝,感謝她給大家提供了一次重溫和鞏固課堂所學內容的絕好機會。而那位學員在看到這位老師所做的見證後回應道“一件慚愧得不行的遲交作業事情,在老師一雙發現的眼睛裡,照見了自己沒看到的美好意義。我也從慚愧到決心抓緊補作業,用心寫,乘此機會梳理老師所講的精髓。”剛才在學習了《大學》之後,我體會到昨天老師們在大群裡給學員的作業做見證,其實就是“在明明德,在親民”,就是善的表現,老師們智慧的將一件大家通常都認為的壞事變成了好事,讓那位學員從最初覺得遲交作業的羞恥感變成了之後的一種擔當感,也讓大家看到了原來這件看似不好的事情背後藏著一個正向的價值觀。
反思自己平時總想著遇到問題能夠反認識,能夠從多角度、多維度的去看待問題,可是一到事情來了,卻不能真正的瞬間做到反認識,不能覺察到即使你認為再不好的事情背後都有它的積極意義,沒有看到這件事情它背後那種正向的價值觀,沒有看到這個人、這件事、他說的話、他做的事對你的那種提醒,反而常常看到的都是別人的缺點和不足之處,這樣就不能做到在生活中去“明”他人之“德”。現在我體會到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時時覺察自己,要不斷訓練自己用“明德”的眼睛去看待周圍的人事物,把這雙慧眼給練出來,這是我們每天都要做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