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是一個怎樣看待事物的人呢?
今天女兒下班回家,高興的從包裡拿出一個精緻的小水晶獎盃,她告訴我說她在公司演講比賽中獲得了二等獎,單位領導不僅頒發給她這枚獎盃,還發給了她一千元的購書卡。
聽著女兒興奮的向我講述比賽的過程,以及賽後部門領導和同事們對她的誇獎和鼓勵,我故意打趣的對她說:“不對呀,你之前不是說你部門的領導總是對你這位新員工挑剔嗎?無論你覺得自己做的多好,領導總能挑出毛病來嗎?而且還讓你隨時當臨時的替補隊員,部門裡的幾個崗位你幾乎都做過了,就差部門領導崗沒幹過啦。”
女兒聽後不好意思地說:“老媽,您就別哪壺不開提哪壺啦,我知道之前是我誤解領導了,表面上看好像是領導老對我的工作不夠滿意,實際上是希望我儘快瞭解部門情況,儘快勝任本職工作,並對部門其他相關崗位的工作也能儘量熟悉。這次我去參加公司演講比賽還是我們領導推薦的呢。”
女兒的一席話不禁讓我想起了今天在朋友圈裡看到的一個短視頻,視頻中一位元戴著老花鏡的老大爺講述了他早晨出門吃早點,在回家路上發生的事情。那位元大爺在視頻中說:
我今天早上出去吃早點,回來的路上看見路邊有幾個賣菜的,我心想看看有什麼合適的買回來點兒。我走到第一個攤位前一看這黃瓜挺好的,我就問:“老闆,這黃瓜怎麼賣啊?”他說:“不賣”。我說:“你擺攤不就是為賣的嗎?”他說:“時間不到,不賣”。我想大早上的,我也不跟你這兒置氣,我上那邊買去。
走到第二個攤位,我就問“這黃瓜怎麼賣的呀?”他說“一斤60”,我一聽,心想今天是什麼日子啊,這人都病了嗎?不買了,我走,去別的攤位買。
走到第三個攤位,擺攤的是一個小朋友。我說:“這黃瓜怎麼賣的呀?”小朋友說:“兩塊錢一斤”。我說:“你怎麼沒上學呀?”他說:“放假了”。我說:“放假了也應該在家複習功課,寫暑假作業,你怎麼出來擺攤來啦?”他說:“我想給我奶奶買一個生日蛋糕。”我說:“你怎麼不跟你爸你媽要錢啊?”他說:“他們都在外邊打工,給人家蓋房子,掙錢也挺不容易的。”我一聽,我就對孩子說:“你把菜全給我包起來,我全要了”。然後我給了他一百塊錢。他說:“大爺您有零錢嗎?我沒有錢找給您。”我說:“我不要了,剩下的錢就當作給你的獎勵,好好學習,長大以後踏踏實實做人,不要像他們一樣。我用手指了一下剛才的那兩個人。”他說:“大爺,您誤會他們了,他們每天都是等我賣完了才開始賣。” 我一聽,不由得回過頭去看剛才的那二位,這時他們也正在看我……
此時螢幕中的老大爺不再說話,他輕輕的摘下了老花鏡,用手擦了擦他濕潤的眼睛。
聽了女兒的一席話,特別是想起老大爺講述的買菜經歷,我很受觸動。由此我體會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即使我們感覺自己親眼看到或親身體驗到了某些事情,我們也不能輕易的對此妄下判斷,因為我們往往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只看到了所謂消極的那一面,卻沒有看到它積極的一面,沒有看到它背後的那個積極意義,而這個積極意義才是這件事情發生的真正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