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是一個如何思考問題的人呢?

前幾天我家先生拿回來一小箱梨,說是去京郊朋友家小聚時那位朋友送的。

我打開箱子一看,圓溜溜的梨很可愛,只是每一個都是青色的,看不出是什麼品種。

於是我就問先生:“這是什麼梨呀?”

先生說:“梨的品種很多,我也不太清楚這梨具體是什麼品種,可能是京白梨吧。”

我拿了一個嘗了嘗,口感挺酸而且還比較硬,先生說記得臨走的時候朋友說:“今天你們哥幾個來看我,我也沒啥準備,就給大家摘幾個自家種的梨吧。只是這梨還沒完全熟,拿回去先放一放,等顏色慢慢變黃了再吃。”

“哦,原來是這樣啊,那就先放一放,再等等。”我於是把梨放到了陽臺上。

圖片來源:網絡媒體

過了一周,我看到梨變黃了,就洗了幾個,結果一咬開,發現梨肉變成了淺棕色,而且口感不怎麼甜,仍然有點酸。

此時我隨口說道:“這梨沒壞吧?還能吃嗎?”,“口感還是有點酸,我怎麼覺得這不是京白梨啊?記得之前正宗的京白梨熟透了是那種黃黃的,軟軟的,而且很甜,水分也足,跟這個梨好像不一樣”,“我覺得這種梨不怎麼好吃”。

先生說:“也許是提前摘下來的緣故吧,自然成熟的和生著摘下來放熟的味道肯定是不一樣的。”

這時女兒端著果盤從廚房裡走出來說:“我在梨塊裡放了一點優酪乳和蜂蜜,感覺味道還不錯,酸酸甜甜的,挺好吃”。

聽女兒這麼一說,我也走過去嘗了幾塊,感覺味道確實不錯。

此時我意識到,由於梨的品種不同,口感也會各異,因此梨本身並沒有什麼好壞之分,只是由於我從小養成的飲食習慣和個人比較喜歡吃甜的東西,而且在吃法上也比較單一,於是就產生了一個“這種梨不怎麼好吃”的結論。

我發現自己過程中多次提到這個梨的口感不夠好,同時還用過去吃過的梨與這次的梨作對比,以自己的喜好和過去的經驗作為衡量標準,覺得這個梨就應該是怎麼樣的才對,如果不是這樣的就不對了,就不好吃。可是我卻忽視了這次朋友送的梨可能並不是我所認為的那種京白梨,而且這些梨都是在成熟之前被摘下來的。既然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我怎麼還能用過去記憶中某種梨的味道來衡量和評斷當下的梨呢。

由此我看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出現什麼東西,什麼事情“就應該是……”,或者“不應該是……”,這種以個人的經驗作為衡量標準,以自己固有的觀念去看待和思考問題的思維模式在處理和解決其他問題上也經常會表現出來,這些都是我今後需要特別注意覺察和改正的地方。

此時我一邊品嘗著果盤裡的梨,一邊跟先生和女兒說“我想把剩下來的梨做成果醬,你們看怎麼樣?”

“好呀,好呀”女兒贊同道。

先生說:“好主意,又增加了一種吃法,我覺得梨醬的味道一定會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