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的畫以蘭、竹、石著稱,他經常以畫抒懷,以詩言志。
去年暑假,我參觀了鄭板橋故居。
鄭板橋是清朝“揚州八怪”之一。他從小家境貧寒,三歲喪母,經歷了很多生活坎坷,深知百姓疾苦。因而在任知縣期間,他經常體察民情,做了很多利民益眾的好事,比如在荒年具實呈報,力請朝廷救濟百姓。為減輕災情,他開倉放糧,招募遠近饑民就食修城築池。同時,他迫使富豪平價售糧,因此得罪了知府和地方豪紳,以賑災不當被貶職。目睹了官場的污濁,鄭板橋毅然辭官,返回揚州以賣畫為生。
鄭板橋的畫以蘭、竹、石著稱,他經常以畫抒懷,以詩言志。我最喜歡他的《竹石圖》,畫幅上三兩枝瘦竹堅韌不拔,迎風不倒。畫家的題詩“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使我沉浸在詩畫相融的意境中:百折不撓、堅韌頑強、勇敢突破、傲然灑脫……其中“破”字有突破,劈開、 超越的意思,岩是竹的環境,竹通過“破”一節一節成長上升。“破岩”展示了竹的生存之道:根深紮石縫、身節節上長。勁竹那堅定的信念和不破不立的英勇氣魄帶給我無窮的力量。只有不斷的破,才能不斷的長。這種“破岩”精神也可以用鄭板橋的另一段話來詮釋:“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電驚雷之字,呵神罵鬼之談,無古無今之畫,固不在尋常蹊徑中也”。
勇於突破的青竹也使我想起我的表妹。表妹小時候,由於一次高燒失去了聽力和甜美的歌喉,陷入了無聲世界,父母帶她到各地求醫問藥但始終不見好轉。最後只好送她去了聾啞學校。在聾啞學校,表妹發現雖然自己聽不見,唱不了,但她可以用舞蹈來表達自己,因此,她花費很多精力和時間苦練舞蹈基本功,從腳的一擦一抬到手臂的伸展幅度都要練上幾百遍甚至上千遍,幾年下來她成為學校舞蹈隊的主要演員,後來又加入了中國殘疾人藝術團。三年前,她意識到文化知識的重要性,又給自己定下新的目標:上大學。於是她又把自己練舞的韌勁放在學習文化課上,經過兩年的艱苦努力,她終於如願以償成為一名大學生。表妹不正像一株破岩而立的勁竹嗎?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學習竹子的“破岩”精神,把遇到的煩惱、不如意,身體上出現的不舒服,長期以來形成的各種頑固的思想觀念,包括固化了的、自認為美好的東西都看成堅硬的岩石,當作曆煉自己韌性的環境,耐下心來,在夾縫中頑強地紮根,一點一點不斷突破,踏踏實實為自己建構堅實的根基,一定會長出強勁的青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