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画以兰、竹、石著称,他经常以画抒怀,以诗言志。

去年暑假,我参观了郑板桥故居。

郑板桥是清朝“扬州八怪”之一。他从小家境贫寒,三岁丧母,经历了很多生活坎坷,深知百姓疾苦。因而在任知县期间,他经常体察民情,做了很多利民益众的好事,比如在荒年具实呈报,力请朝廷救济百姓。为减轻灾情,他开仓放粮,招募远近饥民就食修城筑池。同时,他迫使富豪平价售粮,因此得罪了知府和地方豪绅,以赈灾不当被贬职。目睹了官场的污浊,郑板桥毅然辞官,返回扬州以卖画为生。

郑板桥的画以兰、竹、石著称,他经常以画抒怀,以诗言志。我最喜欢他的《竹石图》,画幅上三两枝瘦竹坚韧不拔,迎风不倒。画家的题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使我沉浸在诗画相融的意境中:百折不挠、坚韧顽强、勇敢突破、傲然洒脱……其中“破”字有突破,劈开、 超越的意思,岩是竹的环境,竹通过“破”一节一节成长上升。“破岩”展示了竹的生存之道:根深扎石缝、身节节上长。劲竹那坚定的信念和不破不立的英勇气魄带给我无穷的力量。只有不断的破,才能不断的长。这种“破岩”精神也可以用郑板桥的另一段话来诠释:“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

图片来源:网络媒体

勇于突破的青竹也使我想起我的表妹。表妹小时候,由于一次高烧失去了听力和甜美的歌喉,陷入了无声世界,父母带她到各地求医问药但始终不见好转。最后只好送她去了聋哑学校。在聋哑学校,表妹发现虽然自己听不见,唱不了,但她可以用舞蹈来表达自己,因此,她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苦练舞蹈基本功,从脚的一擦一抬到手臂的伸展幅度都要练上几百遍甚至上千遍,几年下来她成为学校舞蹈队的主要演员,后来又加入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三年前,她意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又给自己定下新的目标:上大学。于是她又把自己练舞的韧劲放在学习文化课上,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她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大学生。表妹不正像一株破岩而立的劲竹吗?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学习竹子的“破岩”精神,把遇到的烦恼、不如意,身体上出现的不舒服,长期以来形成的各种顽固的思想观念,包括固化了的、自认为美好的东西都看成坚硬的岩石,当作历炼自己韧性的环境,耐下心来,在夹缝中顽强地扎根,一点一点不断突破,踏踏实实为自己建构坚实的根基,一定会长出强劲的青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