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被中國的文人與梅、蘭、竹並列為四君子,作為正氣的象徵。“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菊花自有其風骨。
今天走到社區廣場,見廣場上擺的花已換成了菊花,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看到菊花我才意識到:秋天來了。因為我出生在秋季,所以我很喜歡菊花,尤其是蟹爪菊花,花瓣細而捲曲,象一簇如意,風姿綽約。我心情大好,走過去欣賞起來。
菊花在我國早有的記載,“菊”本做“鞠”,是窮盡的意思,是指深秋季節其他的花早已凋零,只有菊花開放,菊花過後再無其他花了。所以,唐代元稹有詩:“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國人早在周代就有食用菊花的記錄,菊可治膝風疼痛,並有祛熱解毒,利血氣,益壽延年的功效,因此古人趨之若鶩。《名山記》中還有:“道士朱孺子服菊草,乘雲升天”的記載,可見菊花不凡。
菊花被中國的文人與梅、蘭、竹並列為四君子,作為正氣的象徵。“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菊花自有其風骨。我不由想起了陶淵明,菊花的意象進入中國文學歷史悠久,稱得上詠菊典範的當屬東晉陶淵明,他膾炙人口的《飲酒》詩句: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繼陶淵明之後,菊花代表了歸隱。 “心遠地自偏”,如果心不入境,哪怕身在鬧市,心也在悠然的田園,也許這就是歸隱的真正意義吧。自己能把控自心,保持清明,那麼無論身在何處、所遇何事,心都是不入境的。“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越是身處熙熙攘攘地,越是煉就自我控制力的機會。
我深深地吸了口氣,淡淡的菊香深入肺腑,神志為之一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