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景是看向遠方和未來的,願景的大小不同,激勵我們的力量則不同。

近年來,人們常常談論有關願景的問題。那麼什麼是願景呢?現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為所嚮往的前景或希望看到的情景。既然是前景,是希望看到的,想必不是看向眼前的,而是看向遠方的、未來的。

圖片來源:網路媒體

曾看到這樣一個有關願景的小故事:

有個人來到一個建築工地,那裡有三個人正在工作,他先問第一個人:“你在幹什麼?”那人說:“我在砌磚啊。”

他接著問第二個人:“你呢?”得到的回答是:“我在修一堵牆。”

然後他又走到第三個人那裡,問他:“你又再幹什麼呢?”那人正一邊哼著小曲一邊幹活,對他說:“我呀,我在修一座教堂呢。”

故事中的第三個人哼著小曲幹活,心情是愉悅的、快樂的,是因為他的工作是有願景的-在修一座教堂,這樣的願景賦予這個工作神聖的意義和價值,這個人在這樣神聖的使命指引下工作是充滿希望和生機勃勃的。

我曾經一度思考韓信在經受胯下之辱的時候,是什麼力量讓他能夠在遭受了世人看來難以忍受的奇恥大辱下不憤怒、一笑了之呢?看完這個有關願景的小故事,給我一些啟示:大概是韓信有個美好的願景-大丈夫就要頂天立地、成就一番功業;這個願景賦予了他遭受磨難的意義:“故天將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在這樣的長遠目標的指引下,眼前所遭受的“欺辱”有了價值和意義,不再是“欺辱”,而是通往成功路上的墊腳石。這就是願景帶給他的力量!

圖片來源:網路媒體

個人、集體、國家都需要擁有一個願景賦予我們現實以意義和價值,並指引我們、激勵我們為了實現這個願景充滿希望的不斷前行。我想願景的大小不同,激勵我們的力量則不同,比如一個孩子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讀書,那麼激勵他的力量就來源於自己;如果他為了家族的興盛讀書,那麼激勵他的力量則來源於他的家族;如果他為了報效國家而讀書,那麼支撐他的力量則來自於國家。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多少古往先賢的讀書是為了:“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那麼激勵他們不斷修為自己的力量大概來自於千百年來無數先賢的正氣和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