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景是看向远方和未来的,愿景的大小不同,激励我们的力量则不同。
近年来,人们常常谈论有关愿景的问题。那么什么是愿景呢?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所向往的前景或希望看到的情景。既然是前景,是希望看到的,想必不是看向眼前的,而是看向远方的、未来的。
曾看到这样一个有关愿景的小故事:
有个人来到一个建筑工地,那里有三个人正在工作,他先问第一个人:“你在干什么?”那人说:“我在砌砖啊。”
他接着问第二个人:“你呢?”得到的回答是:“我在修一堵墙。”
然后他又走到第三个人那里,问他:“你又再干什么呢?”那人正一边哼着小曲一边干活,对他说:“我呀,我在修一座教堂呢。”
故事中的第三个人哼着小曲干活,心情是愉悦的、快乐的,是因为他的工作是有愿景的-在修一座教堂,这样的愿景赋予这个工作神圣的意义和价值,这个人在这样神圣的使命指引下工作是充满希望和生机勃勃的。
我曾经一度思考韩信在经受胯下之辱的时候,是什么力量让他能够在遭受了世人看来难以忍受的奇耻大辱下不愤怒、一笑了之呢?看完这个有关愿景的小故事,给我一些启示:大概是韩信有个美好的愿景-大丈夫就要顶天立地、成就一番功业;这个愿景赋予了他遭受磨难的意义:“故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这样的长远目标的指引下,眼前所遭受的“欺辱”有了价值和意义,不再是“欺辱”,而是通往成功路上的垫脚石。这就是愿景带给他的力量!
个人、集体、国家都需要拥有一个愿景赋予我们现实以意义和价值,并指引我们、激励我们为了实现这个愿景充满希望的不断前行。我想愿景的大小不同,激励我们的力量则不同,比如一个孩子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读书,那么激励他的力量就来源于自己;如果他为了家族的兴盛读书,那么激励他的力量则来源于他的家族;如果他为了报效国家而读书,那么支撑他的力量则来自于国家。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多少古往先贤的读书是为了:“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么激励他们不断修为自己的力量大概来自于千百年来无数先贤的正气和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