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古代的蒙學之書,經歷了幾個朝代的無數有識之士的編纂、增補、修訂,每一個文字的背後都承載著前人對啟蒙教育的重視和對莘莘學子的殷切期望。

《龍文鞭影》是一部重要的國學啟蒙書,該書不到五千字,用四字韻語的方式,濃縮了一千多個歷史人物的故事和典故。

該書署名為明人蕭良有編撰,楊臣諍進行了增補修訂。蕭良有是明萬曆六年的狀元,有神童之稱譽,是教育名家。楊臣諍,隱居不仕。不過據文獻記載,此書原型是唐代的《蒙求》,到了宋代和元代均又做了補注和續編,到了明代蕭良有手中面貌煥然一新,經蕭良有做了韻文修改和藝術加工後,讀起來朗朗上口,便於記憶。不過由於書名取為《蒙養故事》,顯得平淡無奇,沒有引起更大的反響。數十年後,楊臣諍加以增補修訂,並給該書取了個響亮的名字《龍文鞭影》。此名取後,該書迅速成為暢銷書。

據書中楊臣諍撰寫的敘言中可知,受王安石遍求博學善士為其子之師的啟發,楊臣諍深感啟蒙教育的重要,於是不遺餘力的增補修訂蕭良有的《蒙養故事》,他的好朋友也參與到其中並對他說;“君家龍文,又加一鞭影矣。”因此楊臣諍便將書更名為《龍文鞭影》。

龍文,是駿馬名。《漢書·西域傳》中記載了“蒲梢、龍文、魚目、汗血”四種西域寶馬的名稱,引申開來,千里馬又比喻才華出眾的子弟。“鞭影”,指馬鞭的影子,來自佛家語。《雜阿含經》中記載佛陀曾給弟子講過一個比喻:“世間有四種馬:第一種是良馬,主人為它配上馬鞍,套上轡頭,它能一日千里。最為可貴的是,當主人一揚起鞭子,它一見到鞭影,便能揣度出主人的心意,不差毫釐。這是能夠明察秋毫的第一等良馬。 第二種是好馬,當主人的鞭子抽過來的時候,它看到鞭影,不能馬上警覺,但是等鞭子掃到了馬尾的毛端時,它就能知道主人的意思,賓士飛躍,也算得上是反應靈敏的好馬。 第三種是庸馬,不管主人多少次揚起鞭子,它見到鞭影,不但毫無反應,甚至鞭如雨下,也無動於衷。等到主人動了怒氣,鞭棍交加打在它的肉軀上,它才能開始察覺,順著主人的命令奔跑,這是後知後覺的庸馬。第四種是駑馬,主人揚鞭之時,它視若未睹;鞭棍抽打在皮肉上,它仍毫無知覺;直至主人盛怒之極,雙腿夾緊馬鞍兩側的鐵錐,霎時痛刺骨髓,它才如夢方醒,一路狂奔,這是愚劣無知的駑馬。” 佛陀用四種不同靈性的馬比喻四種不同根器的眾生。 楊臣諍則引用“良馬見鞭影而飛馳”之意,更改書名為《龍文鞭影》,是殷切希望俊秀子弟能夠勤學篤行,示以鞭影,促其飛馳。

圖片來源:網路媒體

一本古代的蒙學之書,經歷了幾個朝代的無數有識之士的編纂、增補、修訂,每一個文字的背後都承載著前人對啟蒙教育的重視和對莘莘學子的殷切期望。流傳於世的每一本國學經典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中華的文脈、古人的思維方式、處世智慧與哲學不正是通過一代又一代的以“為往聖繼絕學”為己任的讀書人用文字的方式傳承下來的嗎?

 想到這些,我不禁對往聖肅然起敬,懷著無比敬畏和感恩之情,捧讀經典,感受這亙古的光芒和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