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古代的蒙学之书,经历了几个朝代的无数有识之士的编纂、增补、修订,每一个文字的背后都承载着前人对启蒙教育的重视和对莘莘学子的殷切期望。
《龙文鞭影》是一部重要的国学启蒙书,该书不到五千字,用四字韵语的方式,浓缩了一千多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和典故。
该书署名为明人萧良有编撰,杨臣诤进行了增补修订。萧良有是明万历六年的状元,有神童之称誉,是教育名家。杨臣诤,隐居不仕。不过据文献记载,此书原型是唐代的《蒙求》,到了宋代和元代均又做了补注和续编,到了明代萧良有手中面貌焕然一新,经萧良有做了韵文修改和艺术加工后,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不过由于书名取为《蒙养故事》,显得平淡无奇,没有引起更大的反响。数十年后,杨臣诤加以增补修订,并给该书取了个响亮的名字《龙文鞭影》。此名取后,该书迅速成为畅销书。
据书中杨臣诤撰写的叙言中可知,受王安石遍求博学善士为其子之师的启发,杨臣诤深感启蒙教育的重要,于是不遗余力的增补修订萧良有的《蒙养故事》,他的好朋友也参与到其中并对他说;“君家龙文,又加一鞭影矣。”因此杨臣诤便将书更名为《龙文鞭影》。
龙文,是骏马名。《汉书·西域传》中记载了“蒲梢、龙文、鱼目、汗血”四种西域宝马的名称,引申开来,千里马又比喻才华出众的子弟。“鞭影”,指马鞭的影子,来自佛家语。《杂阿含经》中记载佛陀曾给弟子讲过一个比喻:“世间有四种马:第一种是良马,主人为它配上马鞍,套上辔头,它能一日千里。最为可贵的是,当主人一扬起鞭子,它一见到鞭影,便能揣度出主人的心意,不差毫厘。这是能够明察秋毫的第一等良马。 第二种是好马,当主人的鞭子抽过来的时候,它看到鞭影,不能马上警觉,但是等鞭子扫到了马尾的毛端时,它就能知道主人的意思,奔驰飞跃,也算得上是反应灵敏的好马。 第三种是庸马,不管主人多少次扬起鞭子,它见到鞭影,不但毫无反应,甚至鞭如雨下,也无动于衷。等到主人动了怒气,鞭棍交加打在它的肉躯上,它才能开始察觉,顺着主人的命令奔跑,这是后知后觉的庸马。第四种是驽马,主人扬鞭之时,它视若未睹;鞭棍抽打在皮肉上,它仍毫无知觉;直至主人盛怒之极,双腿夹紧马鞍两侧的铁锥,霎时痛刺骨髓,它才如梦方醒,一路狂奔,这是愚劣无知的驽马。” 佛陀用四种不同灵性的马比喻四种不同根器的众生。 杨臣诤则引用“良马见鞭影而飞驰”之意,更改书名为《龙文鞭影》,是殷切希望俊秀子弟能够勤学笃行,示以鞭影,促其飞驰。
一本古代的蒙学之书,经历了几个朝代的无数有识之士的编纂、增补、修订,每一个文字的背后都承载着前人对启蒙教育的重视和对莘莘学子的殷切期望。流传于世的每一本国学经典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中华的文脉、古人的思维方式、处世智慧与哲学不正是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以“为往圣继绝学”为己任的读书人用文字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吗?
想到这些,我不禁对往圣肃然起敬,怀着无比敬畏和感恩之情,捧读经典,感受这亘古的光芒和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