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平時怎樣鼓勵孩子?
一天,兒子跟我講了一件學校的事:他和同學在操場踢球,有位同學一個大腳把球踢得又高又遠,球砸到了正在路過的班主任杜老師頭上,另一位老師生氣地把踢球的孩子叫過來狠批了一通。晚上,我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先生,先生說:“踢球的肯定是兒子。”我說:“不會吧?如果是兒子踢的,他沒必要隱瞞吧?”可先生卻很肯定地說:“咱們的孩子什麼樣,咱們又不是不知道,肯定是他幹的!”先生這麼一說,我心裡也打起了鼓,趕緊微信問了兩位同學家長,他們也都不清楚,第二天我又問了杜老師,才確認球不是兒子踢的。
先生得知結果後,有些不好意思,說:“這次真是錯怪兒子了。” 我說:“是呀,你每次陪他踢球,不管他踢得多麼不好,你都是先鼓勵他有進步,然後指出需要提升的地方,兒子果然踢得越來越好了,這都是你鼓勵的功勞啊!怎麼這次卻把孩子往壞想了?”我倆邊聊天邊反思著對孩子的教育,發現平時對兒子不僅不夠信任,還經常由於他的某些行為,或別人對他的某些評價而形成種種判斷,比如認為他不守紀律、上課愛插嘴、經常跟同學打鬧影響別人學習等等。現在想想,兒子之所以總是這樣,不就是在提醒我們改變對他的那種固定化的思維模式嗎?
心理學有一個羅森塔爾實驗,說的是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帶助手去一所小學進行“預測未來發展的測驗”。他們隨機抽取了一些孩子進行測驗後,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的名單交給了相關老師並贊許地說:“這些孩子將來大有發展前途”,並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準確性。八個月後,羅森塔爾對這些學生進行智慧測驗,奇跡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有了很大進步,而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欲旺盛,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實驗中,羅森塔爾的權威性話語對老師們產生了暗示,老師們又把這種暗示傳遞給了學生,使學生變得更加自信、自強,從而使各方面得到了異乎尋常的進步,這就是“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我們常說,好孩子是鼓勵出來的,適時的鼓勵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使他們朝著美好的方向前行。我們這次非但沒有相信孩子,鼓勵他多分享學校的事情,反而誤解了他,真是太不應該了。這件事情也使我發現,在教育孩子時,慣性的思維模式經常左右著我們家長,比如,看到孩子不認真學習,就認定他一定考不好;看到孩子不愛讀書,就覺得他沒有見識;看到孩子調皮,就斷定搗亂的事一定是他幹的......這些強加給孩子的思想就像大山一樣壓迫著孩子,孩子還能好嗎?!所以,要想孩子改變,父母首先要改變。我和先生達成了共識:以後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警惕自己的思維模式,不用固有的觀念看待兒子,不給兒子貼各種標籤,同時,要多信任兒子,不斷地用積極正向的資訊鼓勵他,為兒子助力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