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真的清醒地知道自己在想什麼、說什麼嗎?這個想法和語言來自於哪裡呢?

一段時期以來,“雙減”背景下如何培養孩子成為家長們熱議的話題,這樣的話題聽多了,再加上看到社會人才競爭的激烈,難免會在我的思想中塗抹上一層焦慮的底色,每當遇到與孩子有關的問題,它就會第一時間跳出來。

  一日,我在孩子的褲兜裡發現一張數學小卷,小卷上有幾道題一看就是老師用紅色筆寫的清秀的字跡。心頭一緊頭腦中瞬間冒出個疑問“是不是孩子這幾道題不會,老師特意給孩子展示解題過程呀”,同時語言已經說出來了“兒子,這個小卷是怎麼回事呀,怎麼在你兜裡呀?”兒子正在專注的看書,被我打斷了,一臉不滿的回答:“不知道,我忘了。”聽到這樣的回答,我的思想中又快速冒出“怎麼會忘呢?是不是有什麼隱瞞呀?”語言又幾乎同步傳達了思想的部分聲音:“怎麼會忘了?”兒子有一搭無一搭的抬眼望了一眼我手中的小卷,“奧,想起來了,是老師讓我幫她扔一下,我忘記了,就裝在兜裡了,咋啦?”我舒了一口氣,心情轉瞬愉悅了,急忙言不由衷的表示:“沒事兒,沒事兒!我隨便問問。”

圖片來源:網路媒體

反思整個過程中,焦慮的底色讓我在看到數學小卷的第一瞬間就往不好的方向思考問題“是不是有不會做的題”,繼而思想的變化帶動著情緒的變化“緊張”,而這些變化都是在瞬間發生的,如不及時覺察、截止,很有可能會被它帶動著繼續幻想更不好的後果:成績不好了,怎麼上好大學,沒有985,211高校的畢業證怎麼找到好的工作,沒有好的工作怎麼能在社會立足,不能在社會上立足生活會多麼落魄,等等等等…,這樣的思想會帶動人瞬間忘記了當下要做的事情,隨著虛無縹緲的思想的假像而產生情緒,運用語言,做出行動。靜下心來,發現其實我當時只是為了洗衣服而檢查一下衣物兜中是否有東西,以免洗衣服時被一同清洗,我只需順手把沒用的紙張扔到垃圾桶就好了。

  生活中類似的情形數不勝數,要能做到時刻保持清醒,跳出自己的思想,做一個冷靜的觀察者,觀察頭腦中思想的來源,不被其帶動,做出正確的選擇,實在是沒有什麼方便法門,從一思一念處練習覺察,不間斷罷了。“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