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真的清醒地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说什么吗?这个想法和语言来自于哪里呢?
一段时期以来,“双减”背景下如何培养孩子成为家长们热议的话题,这样的话题听多了,再加上看到社会人才竞争的激烈,难免会在我的思想中涂抹上一层焦虑的底色,每当遇到与孩子有关的问题,它就会第一时间跳出来。
一日,我在孩子的裤兜里发现一张数学小卷,小卷上有几道题一看就是老师用红色笔写的清秀的字迹。心头一紧头脑中瞬间冒出个疑问“是不是孩子这几道题不会,老师特意给孩子展示解题过程呀”,同时语言已经说出来了“儿子,这个小卷是怎么回事呀,怎么在你兜里呀?”儿子正在专注的看书,被我打断了,一脸不满的回答:“不知道,我忘了。”听到这样的回答,我的思想中又快速冒出“怎么会忘呢?是不是有什么隐瞒呀?”语言又几乎同步传达了思想的部分声音:“怎么会忘了?”儿子有一搭无一搭的抬眼望了一眼我手中的小卷,“奥,想起来了,是老师让我帮她扔一下,我忘记了,就装在兜里了,咋啦?”我舒了一口气,心情转瞬愉悦了,急忙言不由衷的表示:“没事儿,没事儿!我随便问问。”
反思整个过程中,焦虑的底色让我在看到数学小卷的第一瞬间就往不好的方向思考问题“是不是有不会做的题”,继而思想的变化带动着情绪的变化“紧张”,而这些变化都是在瞬间发生的,如不及时觉察、截止,很有可能会被它带动着继续幻想更不好的后果:成绩不好了,怎么上好大学,没有985,211高校的毕业证怎么找到好的工作,没有好的工作怎么能在社会立足,不能在社会上立足生活会多么落魄,等等等等…,这样的思想会带动人瞬间忘记了当下要做的事情,随着虚无缥缈的思想的假象而产生情绪,运用语言,做出行动。静下心来,发现其实我当时只是为了洗衣服而检查一下衣物兜中是否有东西,以免洗衣服时被一同清洗,我只需顺手把没用的纸张扔到垃圾桶就好了。
生活中类似的情形数不胜数,要能做到时刻保持清醒,跳出自己的思想,做一个冷静的观察者,观察头脑中思想的来源,不被其带动,做出正确的选择,实在是没有什么方便法门,从一思一念处练习觉察,不间断罢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