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法有著悠久的歷史,包含十分豐富的內涵,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精髓所在。

上一篇給大家介紹了中國曆法的節氣劃分,下面繼續給大家介紹中國曆法的其他特點。

       • 置閏

農曆月的天數是以朔望月為准的。古人將月亮背光的一面對著地球時,完全見不到月亮的一天叫“朔日”,將月亮最圓的一天叫“望日”。農曆的大月為30天,小月為29天。為保證每月的初一必須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過嚴格的觀測和計算來確定,因而中國曆法中常出現連續兩個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這樣每個月初一都不見月亮,而十五、十六都是望月。如此,月相的變化規律就體現在曆法中了,而現行的西曆並不能反應月相變化的規律。

古人觀察到月相的變化不僅對地球的江海有潮汐作用,而且對人體的氣血盛衰有很大的影響。如《靈樞•歲露論》中論述了月亮圓而不虧時,人的血氣清利,肌肉充實,皮膚緻密,毛髮牢固,腠理閉合,煙塵污垢容易附著於體表,這時候賊風邪氣不易侵入體內。月虧不圓時,人的血氣虛,衛氣散,形體缺少衛氣的保護,肌肉消減,皮膚鬆弛,腠理張開,毛髮凋殘,煙塵污垢不易附著體表。這時候賊風邪氣易侵入體內,而且會侵入的深,疾病發作也會猛烈。

又如《素問•移精變氣論》說:“ 色以應日, 脈以應月, 常求其要, 則其要也”,由此可見月相不僅對人類的生活環境和心身都具有很大的影響,而且是醫生診療時的重要依據。農曆將月相固定在曆法中,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養生保健具有很高的指導意義。

為了使以農曆年與回歸年的長度相合,我們的祖先採用“19年7閏法”。即在19個農曆年中,規定12個平年,每年12個月;另7年每年在沒有中氣的月份定為閏月,這一年變成13個月。這樣,19個農曆年的總日數與19個回歸年的總日數就十分接近了,可以保證農曆的月份和四季冷暖相符,日曆和天時就不會錯亂。因為閏月無中氣,因此民間對閏月有許多禁忌,如有閏六月不宜婚娶等習俗。

  • 干支紀元

農曆用天干、地支結合陰陽與五行學說,組合成60年一個週期的甲子迴圈,用以紀年、紀月、紀日、紀時,並標記天、地、氣60年的週期。

天干共十個,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個,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圖片來源:網路媒體

有研究表明以冬至日為參考,日、月、地運動的最小相似週期約為60年。除日月外,對地球影響大的就是金、木、水、火、土五星了,它們與太陽、月亮合稱為“七曜”。天文學研究表明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朔望月、五星視運動的會合週期近似為60年,農曆的干支紀元法正好記錄和體現了這一天文現象的輪回週期。現代的氣象、地理學研究表明,氣象規律和江湖的旱澇規律符合60年的週期節律。

中醫學的運氣學說使用干支紀元論述了六十甲子年中天度、氣數、氣候、物候、民病的變化規律, 從廣裹的時空角度, 描述了天地人的統一。正如《素問•天元紀大論》、《素問•六微旨大論》等篇中論述的,天氣以6為週期,地氣以5為週期,他們的共同週期為30;再加上陰陽,天氣與地氣的週期是60。“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用天干與地支來表述他們的變化。

運氣學說不僅可追溯某人出生時的天氣、地氣環境,還可推出他的身體稟賦和屬性,在今後的預防保健及疾病治療中起到積極的作用。中國人的平均壽命超過60歲,則更加顯示出干支紀年的60年週期的重要性。

如今年是農曆戊戌(狗)年,根據運氣學的理論,今年是中運為火運太過、太陽寒水司天、太陰濕土在泉的年份。在戊戌年天人應如何相應呢?中運的火會與人體的心、小腸相通應,太陽寒水在人屬腎,太陰濕土在人屬脾。在這樣的環境下,身體的“氣立”要保證身體與外界的環境和節律相一致,為了適應大環境,心、腎、脾及與它們相表裡的小腸、膀胱、胃等臟腑的工作強度就較大。因此,今年應注意這些臟腑的調養,若這些臟腑原本就有些毛病的人更應該注意做好預防和保健工作,尤其是有心腦血管問題的人群更需注意保養。

中國曆法可反映陰陽、五行的變化規律及方位、天氣、地氣的運行規律,還可體現5、6、10、11、12、19、30、60、240、360、720、1440等眾多週期的自然節律,是一種反應更廣闊時空自然規律的科學的立曆方式,是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與科技的一顆璀璨明珠。這一瑰寶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及養生保健、延年益壽具有珍貴的指導作用。

值此新春佳節之際,借此瑰寶向大家恭賀新禧!祝大家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