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餐桌上常見的小菜被稱為“菜中靈芝”,中國人早在四千多年前就開始種植和食用啦。你想知道它是什麼嗎?

連續忙了幾天,今天終於有時間和媽媽一起吃午飯啦。六月的南方,天氣十分炎熱潮濕,看著桌上的菜肴我有些興趣缺缺。媽媽看了我一眼,去廚房拿出一小碟菜說:“看看,這是什麼。”,“啊,藠頭呀。”我立刻夾了一顆放入嘴裡嚼了起來,酸爽甘甜的滋味在口中蔓延開來,這是媽媽醃制的酸藠頭,最是生津開胃啦。

图片来源:北京德亨中医药科学研究院

藠頭在古代稱為薤,又稱蕎頭、火蔥、野蒜、野韭、鴻薈、菜芝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開紫白色小花。它很像蔥,又像韭,葉為細長管狀,中空而稍圓,有棱線,氣味似蔥又似蒜。薤產於中國本土,據記載早在商湯之前的中國人就種植和食用薤了,至今至少有4000年了。薤在《山海經》中多處出現,在我國著名的中藥藥典中都有記載,更是頻頻現于歷代文人墨客的詩詞中,杜甫的《秋日阮隱居致薤三十束》中有:“束比青芻色,圓齊玉箸頭。“就是對薤的描述。

藠頭具有理氣寬胸、通陽、散瘀止痛,健脾和胃,消食解膩,通神安魂,利尿祛濕,強筋健骨的功效,還有安胎的作用。道醫陶弘景在《名醫別錄》中描述它“歸骨,除寒熱,去水氣,溫中散結氣。作羹食,利病人。諸瘡中風寒水氣腫痛,搗塗之。”

    藠頭不僅有諸多保健作用,還是道家修煉者所喜愛的食物,陶弘景說∶“薤又溫補,仙方及服食家皆須之”,孟詵也說∶“薤,白色者最好,雖有辛,不葷五臟。學道人長服之,可通神靈,甚安魂魄,益氣,續筋力。”古人借助仙草靈芝之名,將功效卓著的物品稱為“芝”,如蓮被稱為“水芝”,芋頭被稱為“土芝”,蜂蜜被稱為“眾口芝”,而藠頭,也就是薤,被稱為“菜芝”。《神農本草經》中記載薤:“輕身、不饑、耐老”。有如此功效,與靈芝確有類似之處,稱得上是菜中上品。藠頭新鮮的嫩葉和根莖都可以入菜,但往往將其根莖醃制食用,李時珍說:“其根煮食、酒、糟藏、醋浸皆宜。”

圖片來源:網路媒體

藠頭在古代分佈於中國各地,不僅山中多有野生的,而且被廣泛種植,北魏農書《齊民要術》中有《種薤》篇,介紹薤的種植方法;北宋宰相蘇頌說:“薤處處有之”;元代王禎在《農書》中介紹了薤的種植,並對其進行了總結:“生則辛疏,熟堪溫補,植之不蠹,嚼之有益,老者怡之,少者懷之,學道人資之,疾病患賴之,未豈野狼餐虎噬,狗偷鼠竊,所能味其味哉。”可見,藠頭是中國人生活中重要的蔬菜和藥品,它對人是非常有益。奇妙的是它對於獸類卻很不利,如果野狼、老虎吃了它就是迷糊發昏,鼠類吃了就脫毛,狗吃了會反胃等。

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藠頭只在長江流域及以南各省栽種,在南方地區被作為蔬菜食用,北方少見。在我的家鄉,家家戶戶都要種植藠頭的。媽媽自她參加工作後一直居住在大城市,雖然醃制的藠頭產品隨時可在超市中買到,她仍然每年都要自己醃制藠頭。醃制的方法也很簡單,將新鮮藠頭的根莖洗淨瀝幹水,晾乾水分後加入適量的鹽,將鹽與藠頭搓勻後裝入瓶中,可根據自己的口味加入適量的糖或辣椒碎,在瓶口加入少量的白酒後將瓶口封好,等兩個星期左右就可開蓋食用啦。醃制後的藠頭顆粒晶瑩,香氣襲人,質地脆嫩,生津開胃,可以直接食用,也可加入其他調料和食材做成涼拌菜。媽媽經常將它切碎後炒雞蛋,味道獨特而鮮美;還可以用酸藠頭炒河蝦或燜小魚幹,都是非常好吃的家常菜,從小到大我可沒少吃。

藠頭雖然好吃,但切不可與牛肉同食。

圖片來源:hiholiday.com

 記得小時候,酸藠頭還是我的零食呢。那時不象現在有豐富多樣的食品,讀書學習累了的時候,就讓媽媽給我拿幾個酸藠頭,那酸爽的味道立刻讓我困乏全消,精神百倍。民間流傳的諺語說“餐前飯後食藠頭,不打郎中門前過”,藠頭不愧是“菜中靈芝”。

突然,媽媽的聲音把我的目光從盤中拽了出來,“我買了幾斤新鮮藠頭,準備醃,吃完飯你把它摘出來,洗乾淨。”我連忙抬頭說:“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