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餐桌上常见的小菜被称为“菜中灵芝”,中国人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开始种植和食用啦。你想知道它是什么吗?

连续忙了几天,今天终于有时间和妈妈一起吃午饭啦。六月的南方,天气十分炎热潮湿,看着桌上的菜肴我有些兴趣缺缺。妈妈看了我一眼,去厨房拿出一小碟菜说:“看看,这是什么。”,“啊,藠(jiào)头呀。”我立刻夹了一颗放入嘴里嚼了起来,酸爽甘甜的滋味在口中蔓延开来,这是妈妈腌制的酸藠头,最是生津开胃啦。

图片来源:北京德亨中医药科学研究院

藠头在古代称为薤(xiè),又称荞头、火葱、野蒜、野韭、鸿荟、菜芝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开紫白色小花。它很像葱,又像韭,叶为细长管状,中空而稍圆,有棱线,气味似葱又似蒜。薤产于中国本土,据记载早在商汤之前的中国人就种植和食用薤了,至今至少有4000年了。薤在《山海经》中多处出现,在我国著名的中药药典中都有记载,更是频频现于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中,杜甫的《秋日阮隐居致薤三十束》中有:“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箸头。“就是对薤的描述。

藠头具有理气宽胸、通阳、散瘀止痛,健脾和胃,消食解腻,通神安魂,利尿祛湿,强筋健骨的功效,还有安胎的作用。道医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描述它“归骨,除寒热,去水气,温中散结气。作羹食,利病人。诸疮中风寒水气肿痛,捣涂之。”

    藠头不仅有诸多保健作用,还是道家修炼者所喜爱的食物,陶弘景说∶“薤又温补,仙方及服食家皆须之”,孟诜也说∶“薤,白色者最好,虽有辛,不荤五脏。学道人长服之,可通神灵,甚安魂魄,益气,续筋力。”古人借助仙草灵芝之名,将功效卓著的物品称为“芝”,如莲被称为“水芝”,芋头被称为“土芝”,蜂蜜被称为“众口芝”,而藠头,也就是薤,被称为“菜芝”。《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薤:“轻身、不饥、耐老”。有如此功效,与灵芝确有类似之处,称得上是菜中上品。藠头新鲜的嫩叶和根茎都可以入菜,但往往将其根茎腌制食用,李时珍说:“其根煮食、酒、糟藏、醋浸皆宜。”

图片来源:网络媒体

藠头在古代分布于中国各地,不仅山中多有野生的,而且被广泛种植,北魏农书《齐民要术》中有《种薤》篇,介绍薤的种植方法;北宋宰相苏颂说:“薤处处有之”;元代王祯在《农书》中介绍了薤的种植,并对其进行了总结:“生则辛疏,熟堪温补,植之不蠹,嚼之有益,老者怡之,少者怀之,学道人资之,疾病患赖之,未岂野狼餐虎噬,狗偷鼠窃,所能味其味哉。”可见,藠头是中国人生活中重要的蔬菜和药品,它对人是非常有益。奇妙的是它对于兽类却很不利,如果野狼、老虎吃了它就是迷糊发昏,鼠类吃了就脱毛,狗吃了会反胃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藠头只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栽种,在南方地区被作为蔬菜食用,北方少见。在我的家乡,家家户户都要种植藠头的。妈妈自她参加工作后一直居住在大城市,虽然腌制的藠头产品随时可在超市中买到,她仍然每年都要自己腌制藠头。腌制的方法也很简单,将新鲜藠头的根茎洗净沥干水,晾干水分后加入适量的盐,将盐与藠头搓匀后装入瓶中,可根据自己的口味加入适量的糖或辣椒碎,在瓶口加入少量的白酒后将瓶口封好,等两个星期左右就可开盖食用啦。腌制后的藠头颗粒晶莹,香气袭人,质地脆嫩,生津开胃,可以直接食用,也可加入其他调料和食材做成凉拌菜。妈妈经常将它切碎后炒鸡蛋,味道独特而鲜美;还可以用酸藠头炒河虾或焖小鱼干,都是非常好吃的家常菜,从小到大我可没少吃。

藠头虽然好吃,但切不可与牛肉同食。

图片来源:hiholiday.com

记得小时候,酸藠头还是我的零食呢。那时不象现在有丰富多样的食品,读书学习累了的时候,就让妈妈给我拿几个酸藠头,那酸爽的味道立刻让我困乏全消,精神百倍。民间流传的谚语说“餐前饭后食藠头,不打郎中门前过”,藠头不愧是“菜中灵芝”。

突然,妈妈的声音把我的目光从盘中拽了出来,“我买了几斤新鲜藠头,准备腌,吃完饭你把它摘出来,洗干净。”我连忙抬头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