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人人都想生活富足,幸福美滿,但是我們的欲望,我們的過度追求卻恰恰傷害了我們自己。

前兩天看到《半月談》2018年第13期的一篇題為《真擔心幾年後這地就不能種了!》的文章,很受觸動。文中提到曾經對農業生產起很大推動作用的地膜,如今卻成了重要的土壤污染源之一。報導中提供的資料顯示,2016年全國地膜覆蓋面積達18.4億畝,大量的地膜因各種原因未被回收,殘留在土壤中。半月談記者在內蒙古自治區河套地區採訪時瞭解到,因地膜覆蓋能起到增溫保墒等作用而且玉米、葵花籽能增產四五成,因此該地區1073萬畝耕地中有八成都採用了覆膜技術,可隨之而來的是令人頭痛的土壤污染問題。

記者在河套地區的田間地頭,隨處可見掛在樹枝、植物上的殘膜,當地農民告訴記者秋收時地膜一碰就碎,被風刮得到處都是,交談中農民隨手在地裏扒拉幾下就可以發現六七年前用過的殘膜碎片。地裏的殘膜越積越多,直接影響了作物的生長,農民反映有的種子發芽後沒多久就死了,原因是根紮在了殘膜上,近幾年這種情況很常見。另外,殘膜還影響了水的滲透以及造成土壤的板結,農民們擔心的告訴記者“用了地膜產量就能上去,但地膜用得越多殘膜就越多,真擔心幾年後這地就不能種了”。

為了防控農田的“白色污染”國家在去年年底出臺了《聚乙烯吹塑農用地面覆蓋薄膜》(簡稱《農用地膜》)強制性國家標準,今年5月1日正式實施。儘管這一國標的出臺目的是為提高殘膜回收率,發展綠色農業,但因殘膜清理回收成本高,每斤殘膜自身價值大約五、六毛錢,加上運輸、分揀、清洗等費用,每斤殘膜回收成本兩塊多。所以如果沒有國家專案資金支援,企業根本無力開展這項工作。另外,新國標膜又因價格高於普通地膜數倍而至使其極難推廣。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會很自然的為我國農業土壤污染的現狀擔心,同時也會為自己未來的健康擔心,但更多的是期望這一問題能夠儘快解決以恢復生態環境。

當前國家強調農業綠色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其實在此之前已經有很多專家及科研人員頂著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默默的研究生態農業並已取得了許多研究成果。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弘毅生態農業創始人蔣高明教授所帶領的團隊,他們堅持生態農業“六不用”模式(即不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地膜、人工合成激素與轉基因種子),歷經12年研發,其研發的部分作物、蔬菜、果樹已經超過普通農業模式的產量。當有人問到蔣教授,為什麼要採取那麼極端的做法去從事農業的時候,蔣教授回答:“為了人民群眾吃得健康,為了從源頭控制環境污染,為了保護老種子及人類經幾萬年馴化的動物物種,為了喚醒消費者消費安全食物,從源頭減少重大疾病的發生,為了社會誠信的恢復,為了挽救鄉村,更為了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與振興”。

蔣教授的一席話讓我們感受到了他作為專業工作者的良知與敬業,感受到了勇氣與擔當,更感受到了他們整個研發團隊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作為普通百姓,我們是否思考過是什麼原因造成了當今中國農業生態環境的破壞?人人都想生活富足,幸福美滿,但是我們的欲望,我們的過度追求卻恰恰傷害了我們自己。

記得曾經在網上看到有人就農產品安全問題發問:我們的健康最終該託付給誰?誰該為我們老百姓的健康負責?我想我的回答是“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