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人人都想生活富足,幸福美满,但是我们的欲望,我们的过度追求却恰恰伤害了我们自己。
前两天看到《半月谈》2018年第13期的一篇题为《真担心几年后这地就不能种了!》的文章,很受触动。文中提到曾经对农业生产起很大推动作用的地膜,如今却成了重要的土壤污染源之一。报导中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地膜覆盖面积达18.4亿亩,大量的地膜因各种原因未被回收,残留在土壤中。半月谈记者在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地区采访时了解到,因地膜覆盖能起到增温保墒等作用而且玉米、葵花籽能增产四五成,因此该地区1073万亩耕地中有八成都采用了覆膜技术,可随之而来的是令人头痛的土壤污染问题。
记者在河套地区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挂在树枝、植物上的残膜,当地农民告诉记者秋收时地膜一碰就碎,被风刮得到处都是,交谈中农民随手在地里扒拉几下就可以发现六七年前用过的残膜碎片。地里的残膜越积越多,直接影响了作物的生长,农民反映有的种子发芽后没多久就死了,原因是根扎在了残膜上,近几年这种情况很常见。另外,残膜还影响了水的渗透以及造成土壤的板结,农民们担心的告诉记者“用了地膜产量就能上去,但地膜用得越多残膜就越多,真担心几年后这地就不能种了”。
为了防控农田的“白色污染”国家在去年年底出台了《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简称《农用地膜》)强制性国家标准,今年5月1日正式实施。尽管这一国标的出台目的是为提高残膜回收率,发展绿色农业,但因残膜清理回收成本高,每斤残膜自身价值大约五、六毛钱,加上运输、分拣、清洗等费用,每斤残膜回收成本两块多。所以如果没有国家项目资金支持,企业根本无力开展这项工作。另外,新国标膜又因价格高于普通地膜数倍而至使其极难推广。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会很自然的为我国农业土壤污染的现状担心,同时也会为自己未来的健康担心,但更多的是期望这一问题能够尽快解决以恢复生态环境。
当前国家强调农业绿色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其实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专家及科研人员顶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默默的研究生态农业并已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弘毅生态农业创始人蒋高明教授所带领的团队,他们坚持生态农业“六不用”模式(即不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地膜、人工合成激素与转基因种子),历经12年研发,其研发的部分作物、蔬菜、果树已经超过普通农业模式的产量。当有人问到蒋教授,为什么要采取那么极端的做法去从事农业的时候,蒋教授回答:“为了人民群众吃得健康,为了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为了保护老种子及人类经几万年驯化的动物物种,为了唤醒消费者消费安全食物,从源头减少重大疾病的发生,为了社会诚信的恢复,为了挽救乡村,更为了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与振兴”。
蒋教授的一席话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作为专业工作者的良知与敬业,感受到了勇气与担当,更感受到了他们整个研发团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作为普通百姓,我们是否思考过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当今中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人都想生活富足,幸福美满,但是我们的欲望,我们的过度追求却恰恰伤害了我们自己。
记得曾经在网上看到有人就农产品安全问题发问:我们的健康最终该托付给谁?谁该为我们老百姓的健康负责?我想我的回答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