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就是希望自己能夠長命百歲。那麼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該如何做才能使自己心身健康呢?

古往今來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就是希望自己能夠長命百歲。為此人們求仙問道,不惜花重金尋覓偏方,嘗試各種方式為自己延年益壽。

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獎得主伊莉莎白等人總結出的長壽之道是:人要活百歲,合理膳食占25%,其它占25%,而心理平衡的作用占到50%!“壓力激素”會損傷身體。心理學研究發現:一個人在大發雷霆時,身體產生的壓力激素,足以讓小鼠致死。如果人整天處於擔心害怕、焦躁不安、發怒、緊張的狀態,就會令壓力激素水準長時間居高不下,人體的免疫系統將受到抑制和摧毀,心血管系統也會由於長期過勞而變得格外脆弱。

因此,決定人能否長壽占比50%的“心理平衡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那麼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該如何讓自己“心理平衡”?我們該如何做才能使自己心身健康呢?相信如果能做到以下幾點,一定會對大家的心身健康有所幫助。

1.心態平和

人們常說心平氣和,研究發現人在平和的心態下做事,自身的能力才會得到

最大限度的發揮。而在緊張慌亂的心態下做事,人們就很容易把事情做壞。隨之而來的焦慮、急躁、擔心等情緒就會打亂我們的心理平衡。因此,我們要想把事情做好首先應該保持心態的平和。

據報導清朝中期至民國初年的一位中醫藥學者李慶遠(又名李青雲)他生於1677年,先後歷經了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九代至民國,在世256年,前後共有24位妻子,180多位後人。在1933年他離世的時候,當時的紐約時報還做了報導。據說在他100歲時曾因在中醫中藥方面的傑出成就得到了政府的特別獎勵。200歲時還常去大學講學,這期間他曾接受過許多西方學者的來訪。他認為自己健康長壽的原因有三:一是長期素食,二是內心保持平靜、開朗,三是常年將枸杞煮水當茶飲。他始終認為保持一個平靜安寧的心態是長壽所必須的。

2.堅守信念

有人說人這一生總得信一點什麼,否則總感覺自己成天庸庸碌碌、渾渾噩噩,茫茫然的沒著沒落,心裡不踏實。

南懷瑾先生曾說“人的一生不是煩惱,就是病痛。或者是衰老了、眼花了、頭髮白了,這就是人生苦惱境界。古人詩中所講: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 南懷瑾先生一生致力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著書立說並創立教育基金會,資助了三十多所著名大學。為重續中華斷層文化心願不遺餘力,最後先生在太湖大學堂辭世,享年95歲,這在當時也算得上是高夀了。

所以有人總結說堅守信念的人容易長壽。其實,即使你沒有什麼崇高的信仰與信念,但如果你能與人為善、心態平和的過好每一天,既不糾結過去,也不去焦慮未來,一樣也能夠達到讓自己延年益壽的目的。

3.平衡關係

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過程中會扮演不同的角色,隨之而來的就是要學會處理各種關係。同父母的關係、同學關係、同事關係、夫妻關係以及與兒女的關係等等。如果“人際關係”處理不好,必然會影響人的情緒情感,從而影響人的身體健康。

因此平衡處理好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關係就尤為重要。人們常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心理學研究發現,那些樂於助人、與人為善、經常幫助別人的人,他們在給予他人物質或精神幫助的過程中內心會產生一種愉悅感,從而會降低他們的壓力激素水準。也就是說,幫助別人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己的心身健康水準。

4.注重過程

很多人可能都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一個人買包子吃,當他吃到第十個包子的時候他感覺自己吃飽了。於是他非常後悔的說自己不該買前面那九個包子。別人都笑他愚蠢,因為大家都知道如果沒有前面的九個包子墊底,第十個包子怎麼可能讓他的肚子飽起來呢。《西遊記》中的唐僧師徒如果不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是不可能取到真經的。因此,過程對於結果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要想長壽,要想心身健康,就必須把握好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天。除了合理的膳食,適當的運動之外,更主要的是調整好我們的心態,樂觀、平和、包容的對待我們周圍的人、事、物。不斷糾正自己不好的思想和行為,使自己不但能“身”健康,“心”更健康。

所以,決定人壽命長短的關鍵因素除了合理膳食和運動之外,更主要的是心理因素。

願大家都能心身健康!福如東海,壽比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