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能够长命百岁,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该如何做才能使自己心身健康。

古往今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能够长命百岁。为此人们求仙问道,不惜花重金寻觅偏方,尝试各种方式为自己延年益寿。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伊丽莎白等人总结出的长寿之道是:人要活百岁,合理膳食占25%,其它占25%,而心理平衡的作用占到50%!“压力激素”会损伤身体。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在大发雷霆时,身体产生的压力激素,足以让小鼠致死。如果人整天处于担心害怕、焦躁不安、发怒、紧张的状态,就会令压力激素水平长时间居高不下,人体的免疫系统将受到抑制和摧毁,心血管系统也会由于长期过劳而变得格外脆弱。

因此,决定人能否长寿占比50%的“心理平衡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该如何让自己“心理平衡”?我们该如何做才能使自己心身健康呢?相信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一定会对大家的心身健康有所帮助。

1.心态平和

人们常说心平气和,研究发现人在平和的心态下做事,自身的能力才会得到

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在紧张慌乱的心态下做事,人们就很容易把事情做坏。随之而来的焦虑、急躁、担心等情绪就会打乱我们的心理平衡。因此,我们要想把事情做好首先应该保持心态的平和。

据报道清朝中期至民国初年的一位中医药学者李庆远(又名李青云)他生于1677年,先后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九代至民国,在世256年,前后共有24位妻子,180多位后人。在1933年他离世的时候,当时的纽约时报还做了报道。据说在他100岁时曾因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杰出成就得到了政府的特别奖励。200岁时还常去大学讲学,这期间他曾接受过许多西方学者的来访。他认为自己健康长寿的原因有三:一是长期素食,二是内心保持平静、开朗,三是常年将枸杞煮水当茶饮。他始终认为保持一个平静安宁的心态是长寿所必须的。

2.坚守信念

有人说人这一生总得信一点什么,否则总感觉自己成天庸庸碌碌、浑浑噩噩,茫茫然的没着没落,心里不踏实。

南怀瑾先生曾说“人的一生不是烦恼,就是病痛。或者是衰老了、眼花了、头发白了,这就是人生苦恼境界。古人诗中所讲: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 南怀瑾先生一生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著书立说并创立教育基金会,资助了三十多所著名大学。为重续中华断层文化心愿不遗余力,最后先生在太湖大学堂辞世,享年95岁,这在当时也算得上是高寿了。

所以有人总结说坚守信念的人容易长寿。其实,即使你没有什么崇高的信仰与信念,但如果你能与人为善、心态平和的过好每一天,既不纠结过去,也不去焦虑未来,一样也能够达到让自己延年益寿的目的。

3.平衡关系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过程中会扮演不同的角色,随之而来的就是要学会处理各种关系。同父母的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夫妻关系以及与儿女的关系等等。如果“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必然会影响人的情绪情感,从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因此平衡处理好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就尤为重要。人们常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心理学研究发现,那些乐于助人、与人为善、经常帮助别人的人,他们在给予他人物质或精神帮助的过程中内心会产生一种愉悦感,从而会降低他们的压力激素水平。也就是说,帮助别人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己的心身健康水平。

4.注重过程

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买包子吃,当他吃到第十个包子的时候他感觉自己吃饱了。于是他非常后悔的说自己不该买前面那九个包子。别人都笑他愚蠢,因为大家都知道如果没有前面的九个包子垫底,第十个包子怎么可能让他的肚子饱起来呢。《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如果不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是不可能取到真经的。因此,过程对于结果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要想长寿,要想心身健康,就必须把握好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天。除了合理的膳食,适当的运动之外,更主要的是调整好我们的心态,乐观、平和、包容的对待我们周围的人、事、物。不断纠正自己不好的思想和行为,使自己不但能“身”健康,“心”更健康。

所以,决定人寿命长短的关键因素除了合理膳食和运动之外,更主要的是心理因素。

愿大家都能心身健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